娛樂
2017-03-03 06:00:00

《何者—我們都想成為誰?》:我們很虛偽

分享:

對日本大學生而言,「畢業」儼如一道分水嶺,區別成長與幼稚,隔開夢想與現實。《何者—我們都想成為誰?》(以下簡稱《何》)表面上是五位應屆大學畢業生求職的故事,實際是一面反照心靈的鏡子,好好地看清自己是甚麼人。


《何》看後令我羞愧得無地自容,它無情地揭穿常人收藏著的底牌— 我們都有妒忌心和酸溜溜的一面,不想輕易展示人前,但又感覺不吐不快,於是透過「社交網絡」疏導,先開一個平易近人,充滿祝福和善意的Facebook(或Twitter或其他)戶口,然後化名創建另外一個尖酸刻薄的自己,感覺良好。

年輕人的葡萄心態
《何》改編自日本年輕作家朝井遼的同名小說,現年27歲的朝井遼,2009年憑小說《聽說桐島退社了》獲得作家新人獎。2012年他創作了《何》,獲得文壇矚目的「直木獎」,故事關於大學生求職的困難和面對的壓力,5位性格各異的男女主角,在過程中互相鼓勵,但暗地裡難掩互相比較,害怕對方先成功的酸葡萄心態,加上彼此之間的微妙的友情和愛情關係,令這群年輕人急速成長,忙於投入職場前的殘酷試煉。

日本大學生在畢業前已經展現頻密的求職部署,為了方便見工和互通情報,志向接近的學生會短暫地住在一起,形成一個臨時的求職處,拓人(佐藤健飾)與室友光大郎(菅田將暉飾)因為求職,與瑞月(有村架純飾)、里香(二階堂富美飾)及她的同居男友隆良(岡田將生飾)熟絡。各人都會在社交網絡上互相留言鼓勵,他們在漫長虛耗心力的求職過程中,由團結到分歧愈來愈大,友誼面臨嚴峻的挑戰。

時代齒輪下的人
導演三浦大輔藉著拓人的迷惘,帶出在社交網絡中那被掩飾的「真我」,巧妙利用拓人大學時鍾情的戲劇活動,間隔著真實與虛擬,到最後真相揭開時,現實被切換成一幕幕的戲劇演出,真實與虛擬的界線,頓時糅合成一個超現實的世界。

《何》的題材獨特,有強烈的時代氣息,日本的求職文化,令大學生在還未完成課程時,已經要及早和夢想割裂,準備成為一個有「前途」的成年人—拓人的興趣是戲劇,但在求職的路上,很早已確定不會找與興趣相關的工作,大家一窩蜂地向大機構投履歷表,甘願成為社會的一顆齒輪,過著刻板與機械的工作,這種求職文化,磨滅年輕人的個性,值得觀眾反思,誠如副題所言:到底,我們想成為誰?

adblk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