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17-03-06 06:00:00

我們都想成為誰

分享:

「何者」,在日文裡,意思是Nobody。電影《何者》的英文譯名,卻恰恰相反,是Someone。每個人,都在渴求成為somebody和接受自己是nobody之間掙扎,尤其求職中的大學生?


人生有些時期,特別尷尬。進大學那刻,明明是天之驕子。畢業那刻,未必等同失業,然而日本的「就職活動」足以壓死一個朝氣勃勃的年輕人。


大機構的試場裡擠得水洩不通,應徵者清一色黑西裝。黑壓壓的人頭伏案作戰,一聲夠鐘停筆,像人肉骨牌般起身離場,再趕下場。千人一面,而我是誰?


這問題,很惱人,但不能不答。因為在面試中,要用一分鐘自我介紹。一分鐘,跟一段twitter帖子相若,只能盛載140個字,如何真正理解一個人?


140個字,不能真正理解一個人,卻可以在twitter成為leader of key opinion(KOL)。拓人化名「何者」在twitter發表的攻略,是大學生的求職聖經。然而現實生活中,他求職兩年仍然待業。因此他也只能待在那個帳號背後。沒有了它,他就甚麼也不是。太想成為somebody的自尊心,成為了受聘的絆腳石。


是以,最平凡的人反而最快得到聘書,因為他們早已放下自我。瑞月沒有想過要成為誰,只想要一份收入。她不會要求自己去做一百分的事情,更不會因為事情不完美就不去做。那怕事情只值一、兩分,只要是由自己做出來的,就很夠了。

adblk6


《何者》有趣,因為它沒有用青春片模式去拍青春片,反而套上了懸疑片的框架。每個人在這場隨機而殘酷的遊戲中,掛上假面具,去迷惑僱主,迷惑同路人。真正令自己變得虛偽的,不是一份工。我們最在乎的,也不是一個工作機會,而是由虛榮感滋養出來,揮之不去的自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