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浩然導演上齣作品《緣路山旮旯》,在所謂港產片小陽春的2021年上映,開畫票房欠佳,但後來越映越旺,落畫前收過千萬,算是個小小奇蹟。其實黃浩然拍過幾齣長片,成績都不算好,首部長片《點對點》2014年上映,收了8百多萬,第二部長片《逆向誘拐》(2018)改編自大受歡迎的推理小說。但拍得粗疏,只收了111萬。《緣路山旮旯》換上愛情題材,五個美女主角,大收千萬,是否改變了他的命運?這要看新作《全個世界都有電話》。
相當可惜,《全個世界都有電話》的成績不盡人意,它仍然是黃浩然艱苦籌集資金下的獨立製作,成本很低,但他心想透過喜劇手法,用3段故事,去講智能電話對現代人的影響,拍出來既娛樂性並不豐富,用喜劇的標準看也不好笑,部分段落有點尷尬。其實港片沒有真正復甦,拍商業片難,拍獨立製作就只有更難,像黃浩然一樣,沒有大公司支持,例如本地製作的導演周冠威《一人婚禮》票房失利,評價也不算好,黃浩然遇到的問題有點相似。
降低成本不能令電影變好
拍《緣路山旮旯》前,黃浩然研究出一種降低電影成本的方法,他知道長片的預算最大部分在於攝製團隊身上,而團隊所花最巨是在拍攝日數上,因此他打算把一個故事拆細,成為多段小故事,每小段拍一組,大概10日左右完成,拍一齣長片預算有限。《緣路山旮旯》原本想寫一個宅男與9個女孩的愛情故事,後來改成5個,只拍了270萬。新片《全個世界都有電話》成本更低,本來打算拍180萬,最後超支拍了230萬。縮減預算不能令一部電影變得好看,黃浩然在訪問中聲稱《緣路山旮旯》並不是他最想拍的題材,他開拍的其中一個主因,只是因為他想拍出第一齣賺錢的電影。電影上畫後其實招來一些批評,但其實純以商業角度看,《緣路》賣青春愛情,有靚女睇又有宅男狂想故事,本身有一定商業元素。
中年反而有共鳴
新片《全個世界都有電話》的片種更難定義,由陳湛文、周國賢、韋羅莎主演,3人都年過四十,沒甚麼票房保證,戲中3段情節,寫這3個中學同學畢業25年後共聚,但陳出門才發現忘記帶電話,在路上一直沒有人肯借他手機,這樣的情節,其實拍成十分鐘網片,免費讓人觀看都欠了吸引力。第二段寫韋羅莎遇上網騙,對手一直傳她訊息,要她替自己買點數卡也並不有趣;還有一段,寫少女麗英在網上化身,用交友網站以假身份賣「色情照」。其實戲中兩段網騙的劇情,黃浩然都強調來自親身經歷,但親身經歷並不代表有趣,社會上有太多人有類似的生活經驗,要拍的話,除非你能拍出緬甸KK樂園實況,否則怎吸引觀眾入場?
黃浩然常強調他拍戲是針對年輕觀眾,但綜觀全戲,反而寫3個舊同學畢業25年後相聚,拍出香港在回歸25年後的變化,大家也不是當年17歲青少年,有的變成了壞人,有的堅持自己,這一段較有感覺,但這麼一來,就代表了全齣戲針對年輕人方向的創作,並不成功。其實,像很多人說,黃的首部作品《點對點》反而拍得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