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
2018-01-17 06:00:00

《藍天白雲》 不易理解的黑暗光明

分享:

作為張經緯首部劇情片,《藍天白雲》早在去年12月已於香港亞洲電影節作首映,至今的反應……是有點被冷待了。冷待的原因,與其說是部分影評人/觀眾並不欣賞,不如說大家並曉得怎去閱讀這電影。張導說,電影要寫的是:「最黑暗的地方,也有一丁點光芒。」他怎樣透過這個凶殺故事,寫最黑暗的光明?


《藍》的故事改編自十多年前,美國一宗香港少女串同黑人男友殺害雙親的案件,探討的是人性善惡。電影分兩條線,一邊是鄧麗欣飾演的女警Angela,家有老父,日漸失智失憶,生活/工作忙碌的她,被腦退化的父親折騰得不可開交;另一邊廂,她在查的一宗案子之中,17歲的女學生Connie(梁雍婷飾)殺死雙親後被捕,二話不說就認罪。她非但沒有逃避刑責,還一早就預料到做出這個決定後,人生就幾乎完了。張導在訪問中一直表示,2000年他身在美國,讀到這宗新聞,開始思考這少女的父母到底做出了甚麼,竟惹來女兒不惜一切。張經緯很早──16年前就寫好這個劇本,雖然比起《天水圍的夜與霧》(他替許鞍華寫的劇本)寫得更早,但電影到了2013年,才贏得「首部劇情電影計劃」專業組比賽勝出的500萬元。「首部劇情電影計劃」同屆之中,大專組勝出的分別是《點五步》及《一念無明》(各200萬元)。後兩部電影上映多時,可想而知,《藍天》剪輯的時間有多漫長。

adblk5


敍事技巧大有進步
張經緯憑《音樂人生》(09年)成名,往後繼續拍過紀錄片《一國雙城》(11年)、《少年滋味》(16年),又初嘗拍劇情片,拍過短片《墨綠嫣紅》(10年)、《青洲山上》(13年),即使是他熟手的紀錄片,都比不上成名作品。撇除跟前作比較,他之後的作品都算不上上乘,劇情短片方面,在電影語言及技藝上更不熟練,這其中也許有個原因,就是部分作品是受團體委約的作品,例如《青洲山上》是受善明會委約,題材指定要拍精神病患家庭;《少年滋味》本來受青協委約拍一個萬人音樂會的年輕人。從此切入,電影題材受某程度上制約,完全屬張導個人創作的《藍天白雲》才是大考驗。

在技術及敍事層次上,《藍天白雲》比起張導的短篇前作有長足進步,他完全摒棄了查案式的懸疑鋪排,電影以眾多長鏡組成,步調緩慢,單刀直入的寫Connie被捕,直認犯案,然後交代患心漏症的她,家中父親的獸行──他虐妻,妻子默默忍受;他帶女孩回家鬼混,毫不掩飾等等,終於將女兒迫上了絕路。女兒還有一同志男性好友Eric(顧定軒飾),常被欺凌,她央求下,Eric參與了這場謀殺。電影以長鏡頭、含蓄抽離地拍攝整個謀殺及處理屍體過程,謀殺一幕頗見迫力。但對於女兒Connie的人性慾望及掙扎,卻未有更深入描寫。故事同時描寫女警Angela邊查案件,邊面對老父年邁失智,兩條故事交集的高潮,卻是她在車上瘋狂掌摑父親(黃樹棠飾),同時對於案件中的重犯──弒父母的Connie產生認同/同情。對觀眾而言,理解甚至同情殺死父親的Connie還可,但同情弒父/掌摑的Angela則過了道德底線。況且,兩邊根本不對稱,這種黑暗裡的光明,叫人怎生閱讀好?

adblk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