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辛」式宣傳
張家輝好可能係現時香港最清楚如何宣傳自己電影的人。他好準確掌握到一件事:在這個注意力缺乏,節奏極快的年代,要搶的不是話題,而是存在感——不是吵吵鬧鬧鬧博出位,而是找到一種觀眾願意歡迎你出現的方法。
最近,張家輝為自導自演的心理驚悚新作《贖夢》出力宣傳,他以戲中角色「蔡辛強」身份頻頻亮相,先在Threads錄音大呻失眠、發噩夢,繼而與一班「脆友」互動。之後仲去廟街擺檔搞分享會,引爆了網絡熱話,成件事親民貼地又唔cheap,甚或帶有一種張家輝獨有的喜感,觀眾肯定會記得。
回望香港娛樂圈,有幾多人如此「肯玩」、「識玩」?有幾多部電影上映前仍然寄望首映禮、宣傳稿、傳統訪問可以引起關注?用傳統渠道絕非做錯事,只是它們慢慢成為了被忽視的對象,觀眾過目即忘,反而張家輝抽少少時間出post,網民就自動自覺追住睇追住笑。證明搞電影宣傳,最重要是捉到attention,揀中方法說話,而非漫無目的將資訊一車車射上月球,然後怪對方收不到signal。
可能你會覺得,如果沒有睇預告,沒有觀看相關訪問,齋望「蔡辛強」如何製造話題,或者會誤以為《贖夢》是齣笑片,造成期望落差。不過,張家輝同電影公司宣傳團隊就似乎沒有擔心過其他人誤會———被誤會不一定是壞事,最重要是觀眾有興趣搞清楚你是甚麼。今時今日,空有真誠赤子心未必換到流量,反而「如果看着我不妨濛一點」模模糊糊更有想像空間。個角色夠突出,觀眾自然有興趣走入戲院睇「蔡辛強」葫蘆裡賣甚麼藥。
近幾年娛樂行業好流行「用作品說話」這句說話,雖然聽落好有型,但諗深一層就知道內裡包含了一種不負責任。電影既是藝術,亦是一門生意,一個涉及觀眾、團隊、資金、市場的公共行為。如果不出力宣傳(記住齋做基本配套不等於出了力),其實你不是相信作品,你只是將所有東西交託給命運,有就有,冇就算數。做得創作就要搵方法讓人知道你存在,這個要求其實不算好過分。
今次,張家輝呈獻了一個新示範,話你知有效宣傳不一定要鋪天蓋地,只要夠聰明、有節奏、有誠意,就可以搶到attention,製造出存在感,更重要是,佢不怕其他人睇到自己的方法,甚至歡迎大家一齊玩。如果娛樂圈仲有一絲想像力,《贖夢》這種虛實交錯的宣傳方式,說不定可以撬開條裂縫,變成港產片冰河期入面的一道逃生門。好喇,大門打開了,剩下的問題是:仲有邊個識得行出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