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疫情嚴重,多國封城;美國疫情稍退,但電影業重創,多齣重量級商業作品延至明年上映。香港影迷算是幸運,我們還能看中東作品,《那裡是天堂》是巴勒斯坦導演伊利亞蘇里曼(Elia Suleiman)新作,這次他自編自導自演,由巴勒斯坦遊走到巴黎及紐約,全片對白甚少,但荒誕幽默,盡在不言中,是近期上映的難得佳作。影片在康城影展獲特別表揚,兼獲國際影評人聯盟獎。
伊利亞蘇里曼在片中演回自己,故事寫沉默寡言的他,打算拍攝一部關於「中東和平」的喜劇,從家鄉出發到巴黎和紐約尋找資金,卻一直碰壁,法國人嫌他的劇本「不夠巴勒斯坦」,美國人也不買帳。影片以伊利亞蘇里曼獨特冷眼角度,拍攝他在旅途中目睹的社會光怪陸離。人人以為巴勒斯坦亂糟糟,他目睹一切,最後要問的是:哪裡是天堂?
保持抽離
伊利亞蘇里曼的視野本來就是國際性的,他15歲輟學時,發現自己被登記成幫會領袖,因此逃離家鄉,先去倫敦,21歲再以非法移民身份入境美國,少年時代他還未知自己志向,有天他跟好友混入紐約大學旁聽電影課,從此改變一生。他常提到自己的創作養分來自高達(Jean-Luc Godard)、Wim Wenders、小津安二郎和侯孝賢,小津的影響尤深,他的低鏡位和固定鏡頭,常令他想起家鄉拿撒勒(Nazareth)在非法佔領下,仍過着平靜日子的荒誕奇詭,從這角度切入,大概可了解他的電影語言,《那裡是天堂》通篇是他這個旁觀者,看著家門外、鄰居,以至巴黎、紐約街頭發生在日常寂靜下的荒誕場景。由於鏡頭固定,以構圖、演員走動、肢體動作構成每個段落,他的影片也帶有濃烈默片味道,近年就有人常拿他跟積葵大地(Jacques Tati)和Buster Keaton比較分析。他們之中,的確有相似的語言和喜感,而伊利亞蘇里曼則更冷峻一點,他的敍事抽離,往往不帶情感。
世界是巴國縮影
《那裡是天堂》是巴勒斯坦的,影片中拍他的鄰居天天早上來他門前的檸檬樹偷摘,說已敲過了門,翌日開始甚至來澆水,來剪枝,雀巢鳩佔,據為己有,根本是巴國命運縮影。影片也是國際的,他以異鄉人眼光,看警察在街上追打少年,童黨攜著棍子在路上尋仇,巴黎路邊咖啡座上,「食環」嚴格量度座位距離,光怪陸離。到了紐約,一個黑人司機得知他來自耶穌家鄉拿撒勒,興奮莫名,不收他車資,他大惑不解,保持距離。在冷眼旁觀下,他只能跟一隻誤入其居所的小鳥親近,做了一陣子朋友。電影也是他個人的,像往法國尋找資金,被說作品不夠巴勒斯坦,就是他自身經驗。
導演自言,拍過很多電影將巴勒斯坦描繪成世界,這次轉而將世界拍成巴國縮影。影片最後,他回到家鄉,其實那裡都不容易,哪裡是天堂?都不是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