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ack Mirror》第四季回歸,6集分兩晚煲完,觀後第一感覺是易看,今次扭橋不算犀利,竟然有幾集估中劇情發展,但整體都拍得有水準,故事依然叫人深思,視覺風格也多變化,係驚喜度稍遜。 撰文:Carman Chan
聯邦星艦卡里斯特《USS Callister》
首集一看就知是《Star Trek》的parody。男主角是寫電子遊戲的宅男,內向不擅交際,與朋友創業,功勞都給老友搶去,全公司都不當他是一回事,飽受欺凌的他,只能在自己創造的電玩中話事,將自己變成聯邦星艦艦長,其他同事在遊戲的世界內任他魚肉。開首調子輕快,很快便變成creepy,尤其當新來的女同事不再對他和顏悅色,他憤而將「她」收進遊戲中,用甚麼方式就不劇透了,表面不動聲色內裡陰沉的恨意,曾參演《Breaking Bad》及《Fargo》的Jesse Plemons演得入形入格,飽受bully的人當有反咬的機會時,一樣可以極盡殘暴之能事。《黑鏡》最喜歡講科技帶來的人性、道德問題,這塊黑鏡不只反映人的劣根性,有時還會放大,纖毫畢現,叫人汗顏。
方舟天使《Arkangel》
第2集找來Jodie Foster執導,講一對單親母女關係,母親害怕愛女走失,在女兒年幼時將高科技監控技術植入女兒身體,隨著女兒成長,最初保護的原意變成侵犯女兒私隱。故事很貼地,不曾為人父母者也一定是別人的仔女,無論是哪個位置都一定找到共鳴的地方,只是故事比較平鋪直敘,在同季故事中算是平淡的一集。
鱷魚《Crocodile》
這集很dark,一對年輕男女為十多年前一次錯失付出沉重代價,涉及的科技是一種能夠觀看記憶的技術,同樣有嚴重侵犯私隱問題。故事中的世界是一個政府已立法,若民眾目擊罪案發生,調查當局可以不理當事人意願,抽取事發經過那段記憶,但人的記憶可以獨立分段分開選擇觀看的嗎,當然不,女主角十多年前的dirty laundry也一併抽出了,從而引發一連串可怕悲劇。不要問in the first place為何民眾容許這種法例通過,我想起《The Handmaid’s Tale》、想起斯諾登、想起就快來的一地兩檢跨境執法……多少踐踏人權惡法,最初都是以「為你好」之名而生?
《Hang the DJ》
唯一一集沒有中文譯名,講一對男女參加一個dating app計劃,過程中遇上的對象甚至連相處多久也由app指定,經過try & error後這個電腦程式聲稱找到soulmate的成功率達99.8%。愛情輕喜劇的類型,易入口,糖衣包裝下卻看見現代人依賴科技到無法自拔的地步,劇情發展也易估到不可思議,唯一喜歡是最終自由意志戰勝計劃安排 (但回心一諗:is it?) ,稍微透出點樂觀感覺,但比起第三季《San Junipero》那段回憶思念時空戀人相比,境界低很多。
金屬頭《Metalhead》
最多網友吐槽的一集,一個類似末日的世界,女主角為偷取一份包裹而遭機械「狗」(因造型似四腳哺乳類動物而命名) 追殺,過程驚險萬分,超高反差的黑白影像風格,讓人聯想到編劇想向經典驚悚片類型致敬,編劇刻意不交代何以人類走到末日的境地,只集中講女主角的逃亡,很多人因為不明所以而不喜歡這一集,我反而喜歡這種處理,後段交代女主角想偷的包裹原來是一個毛毛熊仔,明顯是送給小孩的禮物,本是充滿希望與愛的出發點,與女主角最後的無助及絕望相映,顯得更加悲哀及蒼涼。
暗黑博物館《Black Museum》
尾集卻是最lackluster的一集,用三個小故事組成一個大故仔,架構像聖誕集《White Christmas》,但橋段及情懷都差得遠。這間博物館收藏的都是因為高端Neuroscience科技而發生的罪案 (其實都是悲劇),例如能夠植入另一個人全盤意識、感應別人感受等科技,有點像以前數季集大成,去到第三個故事一開始已經估到劇情發展,雖然當中教訓仍然深刻,但就缺乏以往的shock val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