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二千年加入壹週刊娛樂版,第一次有文字面世應該是放在電視節目表的簡介。每格很短,最長不會超過五十字。那時,每個星期,無綫電視外事部定時寄來一疊文件,加一堆3R照片,列出翡翠台與明珠台將有甚麼推介。我懶,多數拿出照片便用,配合自己亂寫一通的幾句。一寫,寫了十幾年,明明不算看得太多大台節目,也好像很熟悉。
直到無綫封殺壹傳媒,電視表壽終正寢,不能再說自己對大台節目有甚麼認識。這個專欄開了約五年,甚少品題無綫的出品,因為,沒有看過,沒有資格分享觀看感。不過,從來不敢否認,翡翠台始終影響力驚人,不止在方太階層,也在年輕一代。至少,我的相識中,還有人很關心香港小姐冠軍是誰,還會好奇馬國明跟湯洛雯,還真的追看《機場特警》。口說抵制,身體很誠實,收視數字再跌,仍然獨霸天下。
大概是去年開始,實在頂唔順新聞節目的偏頗,我是刻意再減少觀看和談論TVB。即使,深宵時段,重播舊劇,有時,的確很吸引。也要積積陰德。心態,大概跟合作廿八年後,宣布停止贊助無綫劇集的多正牆紙,類似。
老實說,電視台可能已經變成過時的概念,終有一日會給網上串流平台取代?不是嗎?先不說節目種類夠闊,數量夠多,尺度夠大,單單不用應付乜乜廣播條例已經靈活得多。據聞,較新派的時鐘酒店,會以電視機有得播放Netflix作賣點,我是廣告客戶的話,看看可以怎樣在《后翼棄兵》植入廣告,應該有效過俾錢《愛.回家》。在我上一代,可能還滿足於李家鼎教煮餸;在我這一代,可能還會習慣晚晚看兩小時港劇;到我後一代、後兩代?看慣了韓劇、美劇,真的會對港劇情有獨鍾?
本地人對本地題材感興趣,本來是理所當然。基於政治因素,或老化,無綫離地,本來是留了空間給後起之秀,但最肯投放資源的王維基被拒於門外,革命就一定更不容易。難得看到ViuTV似乎越來越有作戰能力。《全民造星III》固然有意義有噱頭也娛樂性,一網打盡老中青,抵它爆出來。我覺得終於可以做到一劇接一劇,更有實際功能。看電視,很大程度上,是一種慣性,甚至惰性。以前,亞視偶有佳作,但難以維繫,辛辛苦苦贏了一仗轉頭又會給擊潰。現在的Viu TV反而穩打穩紥,鄭中基的《暖男爸爸》在掌聲中結局,下周上鄧麗欣的《男排女將》,之前還有《熟女強人》、《地產仔》、《歎息橋》、《打天下》、《二月廿九》,全部是本地製作,質素或有參差,正常事,但出品數量再多一點,更好。產量夠多是累積觀眾慣性的一大因素,累積了一班觀眾認得的演員骨幹,也是緊要事。
打劇集戰線的同時,《Chill Club》的出現,更是篤中無綫死穴。無綫不斷出被邊緣化的鄭俊弘、菊梓喬,ViuTV是Mirror,是姜濤,是Anson Kong,是Ian,是Anson Lo,是Jer,你總不可以叫周柏豪日日以一敵十。這種形勢,對我這種看譚詠麟惡鬥張國榮,看四大天王,看陳奕迅謝霆鋒的人來說,很難想像。可以怎樣形容呢?最直接的描述,叫逆轉;用一種較樂觀的心態,或者,稱得上撥亂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