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筆者曾經話過在同系的磁帶和黑膠產品中,磁帶的音色肯定比黑膠更勝一籌!這已經成為定律。但是如果兩者並不是同年發行的,結果又會怎樣?今天筆者特别找來四個不同年份出版的發燒軟件,看看它們的音質順序是如何排列!用作測試的專輯是發燒經典爵士樂Miles Davis的《Kind of blue》 ,測試結果如下:
第一位:1963年美國開卷式錄音帶(open reel)
註解:豐富的臨場感如置身現場一樣,音色所向無敵。
第二位:1972年日本版黑膠唱片
註解:整體表現只有open reel的七成,但感覺仍算自然。
第三位:1983年日本版卡式帶
註解:感覺極度震撼,很爽很HiFi ,可算是卡式帶的極限,只欠了點自然。
第四位:1984年日本版黑膠唱片
註解:很明顯intro的double bass感覺很濛糊不清,那亦正正是多次remaster令其失真之處。雖然整體被調較得很HiFi ,但感覺很做作及欠缺自然的臨場感。
有興趣的樂迷可以到以下網址收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