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兩位曾是傳媒界的資深記者朋友飯敘,其中一位由入行初時便已認識,相交已經三十年,當年大家都是二十多歲剛入行,一路走來還能相知相交,真的不是容易。
記得那時剛入行第一份工作便是當1989年《亞洲小姐》形象設計,電視台還在廣播道,大門外每天都一定有一班駐守專門負責跑電視新聞的記者朋友,因為時常出出入入,大家都是年輕人,再加上當年選美是城中盛事,大家都希望八卦得到一點獨家消息,所以很快便和他們混熟了,之後和兩、三位記者,更成為好友,友誼一直至今。可惜飯敘中的兩位,去年都因時代的變遷,傳統紙媒的艱苦經營,而雙雙選擇離開了這個行業,利用自己多年在圈中建立的脈絡創業去了。
老實說當年傳媒不會偷拍,沒有狗仔隊的呢!而且傳媒的報道,都是有碗話碗很少造假,藝人和記者是真正能成為朋友,就算不是朋友但大家都是唇齒相依、互惠互利保持住君子之交,整個媒體生態都是比較健康的。隨著科技的進步,電腦及互聯網的發展,人們生活習慣改變,傳統紙媒的營運真的來了個翻天覆地改變,大家都不得不另謀生存的方法及空間。市民對新聞的需求基本上是不會變的,只是接收的渠道改變了而已,適者生存,世界應該是不會沒有新聞的需要的,只是需要另覓能迎合現今潮流的生存空間吧了,相信改變就是汰弱留強,轉換生存方式吧!
就如時尚界,阿嫲及太婆年代沒有那麼多成衣店,大家不是自己縫製衣服,便是找裁縫師量身訂製,到今天各式品牌及fast fashion成衣店開到成行成市,又不見裁縫師絕跡這世界,穿衣是文明世界必需品,有人要穿衣服就自有懂做衣服的人,還有生存空間,那些大品牌的haute couture(量身訂製),還動不動索價六、七位數金額呢!價錢太過離地,只會與群眾拉開距離。
又在另一飯局聽到一位資深歌手,不斷投訴互聯網扼殺其生存空間,沒人再買唱片,老實說時代不斷在變,科技不斷在進步,與其不停傷春悲秋懷念過去,倒不如樂觀迎接新時代,找出新的生存方法才是正路,不斷的怨只證明老了過時了!
正職造型設計師,半邊幕後、半邊幕前,最愛工作中找新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