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第二次看《風再起時》後,腦海裡,突然喚起一個模糊回憶——誰輕輕叫喚我?是很多年前一齣戲的一個角色。
1. 1991年《五億探長雷洛傳II之父子情仇》。
2. 那一年,《跛豪》上映,大受歡迎,掀起傳記片熱潮——有幸被選中來拍的自然都是名人,但不是文化界學術界,沒辦法,假如開拍《武林大亨之金庸傳奇》,可以拍甚麼?全程拍他爬格子趕稿?所以被睇中的,是四大探長,是賭城大亨,甚至是杜月笙。
3. 在《五億探長雷洛傳II之父子情仇》,郭富城演的角色是「雷用賢」,身份是ICAC調查員,爸爸是「雷洛」,有「五億探長」之稱的「雷洛」,他的角色,要查自己老竇。估不到三十年後,他在《風再起時》的角色是「磊樂」,「雷洛」與「磊樂」,藍本都來自同一個真實存在過的人。
4. 演「雷用賢」的時候,郭富城現實中是個會跳舞的歌手,是樂壇偶像;有人氣,理所當然被找去拍戲,動用的,是他本人形象——小子、活躍、有衝勁(但又往往太衝動),實在好啱去演「雷洛」/劉德華個仔,但原來,二人年紀只相差四歲。牽強嗎?不牽強,在那個港產片盛世,只要拍到出來,就不存在牽強——凡拍到必合理,況且只要觀眾受落,就更加大條道理。
5. 那時候的我,還是個(不知醜)梳城城頭的少年,總有個感覺:電影公司老闆和導演,似乎想將當時那個郭富城,當作劉華Mark II——所以當Mark I拍了《天若有情》做華Dee,Mark II就接力,拍《天若有情II之天長地久》,不變是女主角,依然是苦情苦命的吳倩蓮。
6. 拍得戲,身份自然是演員,但當郭富城作為演員時,跟偶像和天王身份是重疊的,以致安排給他的角色,不論身份背景,不論職業階層,其實都在動用他本人——或許他並不是在演自己,但在很多人眼裡,他其實就是在演自己,而且有理由相信,在fans眼中,他能夠演回自己就最好了。
7. 很多人將《三岔口》那個憶妻成狂的孫兆仁,視為郭富城正式確立演員身份的重要角色,事實上,這角色的設定,跟郭富城一直以來的形象距離最遠,但我會把《安娜瑪德蓮娜》那吊兒郎當的游永富,以及《柔道龍虎榜》那個視柔道為生命的Tony,都視作他在《三岔口》前的重要角色——或許你會說,游永富和皮褸Tony,都存在著「郭富城」,但可能角色本身設定比過往細緻,又或其他原因,郭富城演繹時,是多了一份自覺,對演員的自覺,尤其在《柔道龍虎榜》,他有明顯隱藏原來的自己。
8. 更方便隱藏自己的方法是在外形上入手。《父子》的爛賭老竇,《C+偵探》和《B+偵探》的潦倒偵探,都大力抹甩郭富城本身形象,而最極致,當然是《踏血尋梅》臧Sir——翁子光要徹徹底底,讓他變成一個麻甩佬,麻甩到沒有半滴星味,畢竟他身處的是兇案現場而不是紅館舞台之上,要調查和審視的,是一個不幸女子的短促生命。
9. 這是一個長達三十年的工程,讓一個偶像,以外力配合自身努力,打磨到,成為一個演員,以致就算他不再窮酸,兼且非常身光頸靚,去演那個在香港歷史裡曾經呼風喚雨的華探長,站出來,就有說服力。
10. 他是說這個故事的人,也是這個故事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