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中影股份有限公司去年復修並重映已故名導楊德昌的經典作品《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1988年意大利經典電影《星光伴我心》,近年經過數碼修復後,已在多個影展中舉行放映。
電影的進化一直跟技術科技掛鈎,從攝影機和投映機改革,令電影由幾分鐘的紀實玩意,變成現在90分鐘以上說故事的盛器。電影由黑白無聲到有聲彩色,每個科技上的突破都為電影工作者帶來新的衝擊,為觀眾帶來新鮮感。但當電影踏過百年大關,全面進入數碼世界,而數碼科技未有超越菲林之感,再加上三維電影(3D film)的廣泛應用,亦未對電影語言帶來新一輪的啟發,(到現在或許只有尚盧高達的《告別語言》有真實想過三維視覺能為電影帶來甚麼),暫時仍處於阻礙觀眾看電影的階段。
致敬作品愈趨增加
面對這種停滯不前的狀態時,不少電影工作者也開始採取「回頭看」的策略,一系列reboot重拍的作品接踵而來,致敬畫面及作品也愈趨增加。日本大師山田洋次有不少重拍及致敬作品,近年就連電視劇也有致敬的蹤影,如大熱的《怪奇物語》(Stranger Things)便結集了史提芬史匹堡作品,與此同時,黑白或菲林拍攝的電影數目亦有反升趨勢。
修復拷貝
另一邊廂,隨着菲林的淘汰,拷貝變成了「文物」,各地電影資料館及版權擁有者,紛紛為拷貝進行數碼程序甚至數碼修復,目的是使作品能回復當年上映或導演心中的質素,同時又需面對拷貝因外借而破損的危機;但電影修復毋疑是龐大的投資,每部電影均須一年以上的製作時間,有時甚至要湊合多個拷貝才能合成一部電影。電影的聲軌也很多時要分開找,再加上顏色調整,畫面整合,一部經典電影復修版的面世,在影展及影迷心中,比新作首映更為重要。當電影有了一定的歷史,各經典電影及導演的周年紀念成為重映的契機,電影復修更因此成了一門新興的生意,以意大利為首的博亞電影修復所(LImmagine Ritrovata)更在年多前在香港成立亞洲分部,可見過去的電影絕對是有市有價,近年更有不少電影代理專門推銷經典電影。
建立電影平衡時空
作為影迷,我們會經常慨嘆,為何不能出生及成長在五十至六十年代?經歷各國此起彼落的電影新浪潮,與大師作品一同成長。現在要看經典作品,只能局限於電影節的有限度放映或在家中觀看。在致敬及重拍的作品上映同時,原作不是更值得在電影院觀賞嗎?這就是我們推行重映計畫的初衷,詩意點說就是嘗試建立一個電影的平衡時空,新舊並行,讓新一代影迷感受電影經典的所在。
《迷幻列車2》成契機
「重映」(re-release)顧名思義是重新上映,即不是特別節目的單次放映,或電影節的數場有限度放映,儘量希望做到與正式上畫的電影模式一樣。其實在鄰近的台灣早已多次重映經典電影,如近年修復的《星光伴我心》及去年11月上映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我們希望趁着百老匯電影中心與《迷幻列車》的20周年紀念,以及《迷幻列車2》的上映,以這個較為「易入口」的時機去引人re-release這個概念與模式給廣大觀眾,令更多的人知道,現在的電影是怎樣煉成的。

96年由丹尼波爾執導的《迷幻列車》成了近代英國片經典。

《迷》片續集即將上映,同時亦是該片首集上映20周年,成了百老匯電影中心推廣重映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