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個陳蕾演唱會,黃耀明讚到天上有地下無,周啟生彈到一文不值。看似矛盾,又好像很合理。一來人類口味本身就可以各走各路,有人視臭豆腐如心肝寶貝,也有人離開三條街也擔驚受怕。二來黃耀明是親身到現場支持,周啟生是瀏覽網上片段,觀感各走極端就更加順理成章。
我沒有機會看到演唱會,所以,沒有資格提供評價。我只能說,在香港開演唱會,成功不成功,從來沒有跟歌手唱功劃上直接等號。如果硬要說一個關鍵因素,只能說一句:氣氛。有人靠唱功製造良好氣氛,有人靠熱舞,有人賣懷舊,有人傳遞訊息。舉個例子,Twins的唱功,應該不會有太多人認為很超卓,但一開演唱會,輕輕鬆鬆十場以上,勝過無數所謂的實力唱將。這一類型演唱會,歌手唱到完美無瑕,可能反而有反效果,正如演唱會音樂總監苦心為大熱金曲換上新編曲,觀眾多數情願還他們一個原裝正版,最好連歌手那種獨有的生疏粗糙也一併提供,才能夠完完整整回味過去。
所以,如果單靠一個歌手音準不音準,斷定一個演唱會精彩不精彩,不是不可以,只是可能有點離題。問題是我們都中了歌唱比賽節目的毒,覺得一個歌手走音就必定要扣分,沒有唱些飊高音的嗌歌便應該要回水。嗯,加些感人肺腑的悲慘故事入去,應該可以補救得到的。
我是有點不明白。一首慘歌就一定要唱得慘?唱到好開心不可能更加有諷刺效果更加笑中有淚嗎?每句歌詞每個生字極微觀地斤斤計較,更加古怪,不懂日文的人以後還可不可以聽日文歌?聽歌不是享受整體感覺而是拆開每一字每一句來細心研究?以前的歌唱比賽,一晚過,評審評分分出勝負,或者主觀或者會跟觀眾口味有出入,傷害至少比今天細。
甚麼傷害?今天的歌唱比賽,像真人騷,更像連續長劇,動不動玩足一年半載,參賽者要揣摩評審口味,想贏的話,慢慢,自然會減少自己的稜角,情願安安全全。但你看一看歷史,真正的天王巨星從來與別不同,做自己,做到無數人喜歡自己,而不是刻意走去做一個以為無數人會喜歡的自己。如果真有人認同評審們的所謂金科玉律,以為每首歌都只有一種唱法,每一句歌詞都只有一種解讀方法,世間只會出現無數工兵,不會出現前無古人的奇葩。
所以,我認同陳蕾說法,要聽完美歌聲,買隻CD日聽夜聽囉,聽現場,就是要聽獨一無二嘛。可惜,我們都是自打嘴巴的一代。例如,日日話今天的美女只靠執相只靠美顏,搞到個個也樣子相似毫無個性,不似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辦識度。然後,有美女大膽到零修圖甚至素顏現身嗎?又總會有人在雞蛋裡挑骨頭,嫌人左眼比右眼闊了0.00001mm,或者膚色比較黑,不夠美白。直至逼到所有美女不論年紀也要先把照片執到完美無瑕才敢見人,你又嫌棄完美得太虛假了。
堅持下去呀陳蕾,要成為天王巨星要先有特立獨行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