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17-10-20 06:00:00

#metoo

分享:

美國荷李活金牌監製哈維溫斯坦(Harvey Weinstein)性騷擾醜聞被揭發後,世界各地婦女為支持被性侵婦女和顯示性侵的嚴重性,於社交網絡和群組發起了「#metoo」(我也是)的行動。婦女於facebook, instagram和twitter等寫下「#metoo」以表示自己曾遭遇性侵。結果,全球各地表態的婦女多不勝數。

然而,這個行動於婦權界別都有兩個截然不同取態。

有些認為婦女應該站出來,不應因被性侵而責備自己。但是,又有些人認為由於社會對被性侵婦女仍有很大的偏見和歧視,因此不應讓婦女站出來及面對社會的指責,反而應該要性侵者接受譴責。

這兩個立場正正代表對「保護」和「充權」的取態,受影響的社群該得到保護;或是應該讓他們得到自主,站起來為自己發聲。

這兩個立場不只在今次事件出現,很多時候當社會討論一些較為敏感的社會議題,如兒童,婦女和性,都會有類似的爭論。如早前政府進行性罪行新訂建議諮詢公眾,不同關注人士和團體亦提出相似立場。從保護角度,希望條例能夠擴大保障範圍,令兒童免遭性侵;但從加強兒童自主性角度,就希望條例的保障不會導致兒童對認識性知識有障礙。

要雙方立場共存絕不容易,但社會絕對需要消除對受害人的歧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