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選在即,如何確保候選人及其助選團,以及413.2萬名選民的選舉權利不受干擾,可以在一個公平、公正、公開及和平理性的環境下舉行,責任既在政府,也在社會。但需要警惕的的是,現時暴力活動所製造的「寒蟬效應」似乎正在吞噬整個香港,摧毀一個文明法治的社會。
何為「寒蟬效應」?眾所周知,人是環境下的產物,環境對人的心理及行為會產生誘導性和暗示性的作用。此效應著重指個人思想、言論自由等核心價值和自由權利在某種程度上受到的阻嚇作用,在此效應下所帶來的社會影響又常常導致公共事務、社會道德、個人信心等乏人關心甚至不敢出聲。例如,有候選人的辦事處被人打砸搶燒、亦有候選人在「擺街站」進行選舉宣傳時,受人辱罵詆毀、甚至當街驅趕、利刃相見。種種選舉暴力意在嚇退候選人及其支持者,利用「黑色恐怖」帶動輿論走向,消滅異見之嫌,最終達到影響選舉結果的目的。
在經過五個多月的社會撕裂及對立後,區議會選舉在這種背景下舉行,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選舉結果不僅僅將會如實地反映民意走向,更會影響下一年度的立法會換屆選舉乃至未來特區政府的管治效能。但選舉暴力陰霾正在全城蔓延的現狀令人憂慮,選舉走向在人為因素的干擾下,選舉結果能否公平公正。
需要警惕的是,單憑選舉是不能確保民主的,因為通過利用資源的多寡及分配,一樣可以不正當地干預選舉程序從而改變選舉走向,影響選舉結果。只有在一個自由公正、和平理性的選舉環境下,其結果才會具有合法性及認受性。而營造這一環境的責任在於整個社會不同持份者的共同努力、無論是特區政府、選舉管理委員會,還是不同政黨社團或市民大眾等。否則暴力不止,選舉一樣無法改變現狀。
另外,有人擔憂今次選舉能否如期舉行。對此,筆者認為鑒於今次區選的特殊性及關鍵性,目前還未有足夠充分的理由支持區選押後。儘管偶有暴力發生,但迄今為止並沒有見到大規模、系統性、有組織性地攻擊及滋擾,此外各路人馬也積極備戰、選民投票熱情也非常之高,無論是從選民人數還是參選人數都創造了回歸以來的歷史記錄,在「區區有競爭」、「人人想投票」的局面下,若貿然取消區選,恐怕只會製造更多管治危機,而這些危機對建制或對泛民都會造成不利影響。
回歸理性,確保區選公平公正安全舉行的責任,既在政府,也在社會。政見不同、立場相異,並不能也不應該成為實施選舉暴力的理由,一個民主多元的社會,就是要允許不同聲音、不同立場的觀點並存不悖,求同存異。而民主選舉的本質,就應該是不同持份者和平理性地表達意見,公平公正地行使權利,任何選舉暴力,都會違背此原則,也不應該在一個法治文明的民主社會中存在。
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成員
公共管理碩士
李宇陽
(本會提倡價值多元,故任何本會會員發表之文章並不代表本會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