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18-03-09 06:00:00

《戰雲密報》中的性別戰

分享:

前兩天終於有機會看上畫已久的《戰雲密報》(The Post、圖為劇照)。未看前只期待是個關於新聞和言論自由的故事。放諸香港這個言論自由正處於水深火熱的狀況,對該片當然熱切期待。其實,電影更應被形容為一部性別電影,於3.8婦女節的前夕看更有另一番味道。
 

故事講述女主角(Katherine Graham)於丈夫過身後繼承《華盛頓郵報》這祖業。一位身處70年代的女性,要領導一間大公司絕對不是容易的事。電影道出幾個關鍵的時刻,女主角需要於一群男性領導層中作出關乎公司生死存亡的決定,包括將報業上市和是否刊登高度敏感的機密文件。

記得有幕女主角和公司的領導層會見銀行高層討論上市事宜,銀行高層問上市後會有多少員工受惠,女主角答25人,但銀行高層假裝聽不到,要另一名男性領導層再答25人。

女性於當時雖然並沒有被阻止工作,但整個環境仍然對女性極不尊重,女性於職場的地位依然非常卑微。反觀現時香港社會的狀況,跟電影描述的時代相距40多年,但究竟兩性職場狀況和參與決策的地位又有多少改變?

一位女性可以工作的年代,加上有不同法例保障性別平等,公私營機構和公司於制度上都已經盡力達致性別平等,唯玻璃天花板效應(Glass Ceiling Effect)依然存在,女性要於高層佔一席位仍然困難。

無形的限制並不是因為制度,而是性別觀念和性別定型一直沒得到好好處理,「男主外,女主內」的思想仍根深柢固。政府雖然推動性別有善政策,但基本社會觀念並沒有任何改變,就連性別教育也不願意推動。最終,兩性平權的狀況其實與70年代沒多大分別。

adblk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