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例》風波演至今天,漸漸與主軸脫軌。每逢打開手機電視,都充斥著血腥的畫面與冷漠的留言,由當初文字的辯論演變成武鬥。而面對差不多隔天一次的示威行動,政府、政黨大力宣揚 「止暴制亂」理念,卻無力實行。究竟政府會在如何、何時真正地「止暴」,「制亂」?
政府需要審視自身能力,決定「止暴制亂」方針,做力所能及的事。例如社區對話會,即使在大眾的眼裡像是虛僞的公關秀,卻是首次特首與市民近距離溝通。回望林鄭政府過去强硬態度,此次對話會已證明政府有意緩和繃緊的對峙關係。對話會進行過程順利,會中,市民的控訴及建議以真正和平的方式直接傳到特首耳中。有市民覺得特首的回應毫無價值,只是一貫的官腔答案,但筆者認爲政府一方沒有實質回應屬意料之内,畢竟站在政府角度,立刻給予承諾並不是恰當做法。對話會隨著主持吳璟儁的一句:「多謝大家出席,希望將來有更多機會(對話)」作完結,對話會已過去一星期多,政府沒有就會上聽取的意見作正式回應,亦沒有下一場對話會的日期,大多市民大眾已將是次對話會抛諸腦後。若政府有意利用社區對話會作「制亂」工作的一環,就應該令主持吳璟儁的結語成真。儘管對話會完結後沒有顯著的進展,但對話會十分值得繼續進行,政府應該分配更多時間,定期吸收不同界別人士的意見,方能使未來施政更「貼地」。
自社區對話會這軟手段後,政府在10月5日引用《緊急法》,頒布《禁蒙面法》。翌日違法示威照樣上演,無視《禁蒙面法》,甚至令示威者情緒更高漲。可見政府只立法,卻執不了法。以示威者的角度出發,既然參加了未經警方批准的示威活動,已有違反香港《公安條例》的心理預備,又何嘗會受《禁蒙面法》的約束?政府明確表示《禁蒙面法》旨在針對進行暴力破壞的示威者,10月6日的示威活動中依然有身穿黑衣,蒙著面的示威者做出與立法前同樣的事,可見《禁蒙面法》的無力。放觀國際,法國黃背心運動,法國政府在4月收緊當地的《反蒙面法》,雖然表面上加强了政府控制示威者的能力,但實際上對暴力示威者的阻嚇性不大。目前《禁蒙面法》並不能達到控制示威者的預期效果,政府在施行硬手段需要考慮自身的執行能力,不然只會令示威情緒更高漲,造成反效果。
政府必須審視對策的效用,不要打著「止暴制亂」的旗號,卻作出與其相反的決定。此外處理政治風暴不但需要止目前的亂,更需要考慮止亂後的施政策略。説到底,香港存在著各項深層次矛盾。政府應透過力所能及的渠道,瞭解市民所需所求;特首亦應運用自己的權力,最大化施政及行政的效率及收成,一改挨打的施政態度。
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成員
黃卓恆
(本會提倡價值多元,故任何本會會員發表之文章並不代表本會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