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意義——第十七回
青年(1992)
三哥在4月1日骨髓移植的準備療程前,跟「突破出版社」的蔡元雲醫生和李淑潔女士商量之後,把書名定為《昨天的努力,明天的見証》,並期望在4月24日生日的日子出版。在當時出這本書的最大意義,是在出書過程中能帶給三哥一種高度支持和鼓勵作用。4月8日,醫生跟家人說三哥在過去兩周骨髓移植手術的準備程序經已完成,有關報告一切良好,所以決定4月10日下午將會為三哥進行接受妹妹(芳玲)的骨髓移植手術。當天晚上,輪到我獨個兒陪伴三哥,他心情特佳,跟我回憶童年及從政的經歷。由童年偷渡來港開始,到在貧民窟中的童年生活、所遇到的朋友,以及當時的艱難生活百態,如捉小販、警察胡亂拉人、收黑錢等,我們都一一暢談。
我們談到一同進入九龍工業中學,他怎樣勝出學生會會長,以及接觸「反貪污、捉葛柏」、「保衛鈎魚台」、「文憑教師運動」、「聯合科學展覽」、各種聯校活動及讀書激烈競爭的情況。
再談到踏入預科時期,如何參與社會活動,並認識及加入「教育行動組」,開始參與「艇户事件」、「金禧事件」,及後參加「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大坑東居委等。接着進入中之大學,開始體會半工讀,在北角真理中學教書,及到太子道伊利沙伯夜校及其他夜校教書。
翌日晚上,仍然由我陪伴三哥,他更興致勃勃的繼續與我回憶他的大學畢業後的人生經歷,當晚他提到滙點是怎樣由醞釀至成立過程,各兄弟的不同見解及步入政黨化的歷程。
他大學畢業後的第一份全職是在屯門佛教沈香林中學任教,課餘時便在屯門社區積極投入義工工作,1985年勝出屯門大興選區的區議會選舉,我們更回顧在競選過程中的黑暗面,及如何堅持DOING THE RIGHT THING的核心價值而與之週旋;雖然宣傳掛板屢遭破壞、更被恐嚇,但最後都在區議會選舉成功;我們更深入訪到1985年10月遇襲的原因和在1986年3月於區域市政局選舉成功。於1991年10月透過立法局選舉,成為立法局議員,在數月內揭露科大超支事件和處理骨灰龕事件,最為社會上大部分市民的支持。(待續)
筆者從事國際金融銀行業務卅多年,現職大學客座副教授和國際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