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上月公布《基層醫療健康藍圖》以應對人口高齡化及慢性疾病病患率上升所帶來的挑戰,筆者日前參加當局的研討會,醫衞局局長盧寵茂教授提及醫療改革必須在高速路上,需要更有效進行公私營合作,而其他講者不約而同談及「醫社合作」。
《藍圖》特別提出處理兩種最普遍的兩項慢性疾病:高血壓和糖尿病,冀以「慢性疾病共同治理計劃」向此兩類患者提供資助,並透過地區康健中心的支援下,使他們在私營服務界別診斷和管理疾病。
事實上,公營醫療系統早已不勝負荷,透過公私合營方式能為市民提供更多基層醫療服務選擇,當中能否成事取決於如何令市民提高自我管理疾病的動機和能力,使他們能作出最佳醫療選擇和履行健康生活,當中多以社會服務機構營運的地區康健中心擔當不可或缺的角色。
至於其他在社區扎根多年的社福機構也有很龐大的服務網絡,服務單位超過4,000個,能夠接觸不同階層的巿民,尤其是較弱勢的一群,包括長者、殘疾人士、有特別需要的兒童,少數族裔,以至居於劏房的基層家庭。
再者,不少機構本身已有提供基層醫療服務,也同時營運診所、牙醫中心、社區藥房,職業及物理治療服務等,如能配合醫管局及地區康健中心的服務,「醫社合作」將能產生更大的協同效應。故此,當局除了配置地區康健中心外,也可考慮資助更多社會服務單位直接參與提供基層醫療服務,藉以擴大服務覆蓋網絡。
此外,除了應對慢性病醫療服務需要外,也要從預防工作著手提升整體市民健康,做到「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變」,特別讓未病及初病的市民及早識別和處理健康問題,當中涉及飲食、康樂、運動、勞工、教育、精神健康等多個政策範疇,社福界會繼續積極參與其中,為不同群體提供適切的服務。
兔年將至,先同大家拜早年,來年萬事如意,吃好睡好,身體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