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抗疫的策略,簡稱為外防輸入,內防擴散,理論上十分正確。因為,在Delta流行年代,內地基本上已成功清零,所以把第一條防線設在外防輸入上。只要守得住這條防線,就可以把病毒關在國境之外,沒有機會在境內擴散。
為了守住這條防線,內地採取了接近鎖國程度的防止與外國接觸的政策,把大部分的涉及外來入境的交通路線都叫停,只留個別對外進出口,以便集中管理。凡來自疫情嚴重地區的人,都不准入境。就算是來自疫情輕微地區的人,入境後都得隔離21天,透過檢測證明未受感染後,才能在中國境內活動。
中國幅員廣闊,可以靠內循環存活一段時間,加上現時通訊發達,人與人之間即使不作面對面的交往,也可以透過互聯網進行互聯互通,封關的影響不如想像中大。至於貨物的流動,中國其實沒有叫停。中國在全球疫情蔓延期間,進出口可謂是屢創新高。幸好病毒主要靠人傳播,外防輸入,對中國的經濟所造成的負面影響相對有限。
然而,Omicron出現後,形勢就出現了變化。Omicron病毒的傳播能力強,靠空氣也能傳播,導致中國的港口工作人員與負責隔離外來者的工作人員都風險大增。加上Omicron的病徵不明顯,相關的工作人員被感染後往往不自知,很容易成了隱形傳播者。
再者,Omicron病毒在光面及低溫的物體上可以存活一段較長的時間,之前中國就多次在一些進口的冰鮮食品上發現病毒。中國的進口量大,對進口商品只能作抽樣檢查,不可能逐一檢測;如是令病毒有機會透過物流進入中國。
近期,中國有多個地區同時爆發疫情,大都是與外國接壤或是與外國有航線往來的地區。從這個角度去看,Omicron可能已成功在中國的外防輸入上找到缺口。中國要堵住這個缺口,就得進一步收緊與外國的聯繫。用以前對付Delta的尺度來對付Omicron,已不一定足夠。
中國政府現時的處境兩難,不收緊對外聯繫的尺度,對Omicron可能已起不了外防輸入的作用。但如果進一步收緊,就會對經濟造成更大程度的傷害。況且,究竟要收緊至甚麼程度才能起作用,現時尚是未知之數。近期,西方各國都在放寬防疫措施,若中國反要收緊,那就必然會損害中國在全球的相對競爭力。
Omicron的特性是傳播能力強,但殺傷力卻相對低。這種特性會大大增加現時中國那套防疫政策的成本與難度,卻有助西方減少與病毒共存的殺傷力。面對這種形勢,中國應設法變招,而不是繼續沿用曾經在對付Delta時有效的舊有策略,才有機會在競爭上重奪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