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文列舉了一系列足以形成中國經濟下行壓力的因素,必須指出的是,這些因素的存在,只會導致經濟有下行的壓力,卻不代表中國的經濟會因而變成負增長,因為中國的經濟非常有韌性,即使在壓力下,仍能長期向好。
本文將簡述一下,是哪些基本因素導致中國的經濟這麼有韌性︰
一、中國的勞動力質素高
中國是世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人民非常勤勞,而且很能吃苦,在惡劣的環境下一樣會自強不息。這支優秀的勞動力大軍,令中國的產品性價比特別高,去到哪裏都有很強的競爭力。近年,由於教育的普及,中國這支勞動隊伍,已擁有全世界最多的本科畢業生。中國的人力資源,已由量變階段進展到質變階段,其所釋放出來的能量,外間很多都估計不足。
二、中國的基建投資大大提升了土地資源效益
除了人力資源外,土地亦被視作經濟發展的要素。中國的面積全球排行第三,但山地多,平地少,過往使用效益不高;但近年中國在基建上作了大量投資,高鐵與超級公路已四通八達;貨櫃碼頭的吞吐量更遠超隨後的十個國家的總和;此外,中國還擁有多個全世界規模最大,設備最先進的機場;而中國的發電能力亦遙遙領先;至於5G網絡的鋪設更是西方望塵莫及。這些基建大大提升了中國的土地資源的運用效益,西方雖有意追擊,但行之惟艱,令中國在基建方面的優勢可以長期領先。
三、在產權制度上有二元結合的優越性
改革開放後,中國容許生產資料由私人擁有,民間的積極性大大提高,年輕人都熱衷於創立自己的事業,形成一股強大的經濟原動力。另一方面,一些具戰略意義的行業仍掌握在國家手裏。在經濟發展失衡的時候,國家就有較大的能力對經濟作宏觀調控,毋須獨沽一味靠QE。正是因為有國企的存在,中國的金融風險整體可控。
四、中國企業的管治能力不比西方差
德國社會學家Max Weber認為,西方的基督文明特別適合資本主義自由經濟的發展;中國改革開放後的歷史證明,儒家文明亦一樣能夠適應自由競爭式的市場經濟。新一代的中國企業家,即使是農民出身,從未去過哈佛進修,一樣有能力管理好上萬人的企業,並在新科技領域上與西方企業爭一日之長短。至於受過教育的年輕一代,就更有挑戰或顛覆西方成功企業的能力,令西方企業望而生畏,不得不要求政府出動國家的力量去打壓中國的競爭對手。中國人辦的企業,完全有能力在全球經濟舞台上爭雄。
以上四項都可以視為相對穩定的,不易改變的經濟基本面,有助於中國的經濟長期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