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特會一頓晚飯吃了兩個半鐘頭,結果是暫時讓貿易戰稍歇,下回再續。中美關係發展到今天,決裂已成,就算貿易戰最終得到解決,兩國關係亦難以回到貿易戰前的狀況,遑論1979年建交時的密切關係。
不到一個月之後的2019年元旦,是中美建交四十周年。外界一直有一種看法,中美建交是第三國蘇聯的「撮合」。冷戰年代,美蘇對峙,中蘇則在五十年代末全面決裂,1969年珍寶島衝突,兩國從此勢成水火。美國見縫插針,拉攏中國到自己這邊,中國亦有聯美抗蘇想法,於是一拍即合。當中幾樁事,包括1971年的乒乓外交,只是這條長路上的驛站,說不上是中美來往的真正推手。
七十年代的中國,用「一窮二白」形容實不為過,對外貿易多是亞非拉國家(亞洲、非洲、拉丁美洲),遠非今天的縱橫四海。可是,當時中共領導人以中國在美蘇兩強之間的舉重輕重角色,借力打力,斬獲甚大。美國總統尼克遜訪華後,日本心急如焚,怕落後於形勢,首相田中角榮上任後即訪北京建交。美日兩國如此取態,拉動西歐和亞洲國家陸續與北京建立外交關係。相信那時國庫空虛的北京,也不可能通過巨額投資拉攏這些國家吧。
回顧當年中美關係,對照今天的劍拔弩張,建交四十周年過後,中美未來會是怎樣走?如今中國與美國是「建設性戰略合作伙伴關係」,而與俄羅斯則是最高層級的「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係」,前者是虛,後者是實;與俄羅斯是「協作」與美國是「合作」,而且與俄羅斯還有「全面」這一字眼。中俄表面上雖非結盟,但有結盟之實,與對美關係相比密切得多。這一差別說明一個現實,就是在中美俄三角關係,中俄在一邊、美國在另一端。
四十年前是中美在一邊、蘇聯在另一端,若說中美關係未來會像以前般一帆風順,從當前現實來看難有可能。今次貿易戰,到後來已非純粹貿易逆差順差之爭,而是爭逐世界的比拼前奏。既然如此,明年元旦的建交四十年,若不是靜悄悄的過了便算,也不可能是敲鑼打鼓當作大喜事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