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從媒體新聞報道中看到,一群二十多名來自國內的婦女,齊集在銅鑼灣某藥廠代理機構的寫字樓門前,高舉橫額請願。
投訴該公司的九價子宮頸癌疫苗供不應求,原因是他們完成第一針後,到了該打第二針的時間,診所竟被告知需要等待,是遙遙無期的等待。
根據藥廠的指引,這種疫苗需要打三針才能有效,第一針跟第二針相距二個月,第三針則半年後要打完(0-2-6),倘若過時就會失去原來的十足效用,需要重新再開始打針。
這是示威請願,由一名疑似中介人的中年男子帶領,據稱所謂受影響的人數不只此數,他們在不同群組中互相聯繫着。
究竟為何內地婦人有「特別渠道」到達香港特區「打針」,誰人安排?誰人從中抽佣?誰人令到「供不應求」?
榕樹頭街坊吹水:原因是中港兩地中介人(俗稱艇仔),到處吹水香港有「九價」,每次必須一次性收取三針價錢,由$5500至$10000元不等,但是一般診所,醫生收取的正常價錢約$4800(三針),而且醫生是每打一針,才收一次費用,每針約$1600元港幣。
據悉今次有人收咗三針費用,而又未能如期「交針」,被內地客人追到頭暈,於是老羞成怒索性吹雞圍藥廠「做騷」給予客仔欣賞,將責任推卸給藥廠。
其實消委會早在去年已不斷接獲類似投訴,是有關疫苗不能如期完成打針計劃。
這裡衍生出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事件發生在香港地區,其實這些疫苗應該是供應香港本地的適齡女士使用,按照市場供求,藥廠理應就某地區備有足夠的存貨。
但現在實際情況是,周邊城市湧來大量的打針要求?這其中是否有某些中介人,利用此等注射疫苗的關係,達致收集某些人的數據資料及需要,從而進行銷售保險活動或另外一些業務目的?
若因此等行為而導致今天這種市場失衡的情況,影響了我們香港正常的醫療制度活動,及香港保險業的形象,實在值得「保監局」及特區政府關注和正視!
(免責聲明: 以上所提供之所有資料僅供一般參考用途,不應視為專業及/或法律意見。任何人士在需要時應自行尋求適當之律師及/或專業人士之意見與指導)
首創保險 爆料平台 電郵即覆
email :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