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馬灣鄉事委員會舊址有兩塊碑石,一塊寫著「九龍關」,一塊寫著「九龍關借地七英尺」,來馬灣遊覽懷古的人都會見到。
近期的新聞是去年11月在馬灣舊村發現的一塊「九龍關」石碑,可能標示了「汲水門關廠」的地界,民間有聲音要原址保留。馬灣舊村很快要開發成為馬灣公園第二期,石碑與其他古跡如何保育,古蹟辦說會密切監察項目進展,並適時就文物保育提供專業意見。
1871年粵海常關在香港汲水門、長洲、佛頭洲和九龍城設立了四處關卡,主要對進出香港的民船所載鴉片征收常關關稅,還建立了緝私船隊查緝海上走私活動。1887年「九龍關」批准建立,由總稅務司赫德管轄,這幾個關卡就成為了九龍關轄下的關廠。不過「汲水門關廠」的歷史非常短,1898年由於中英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中英邊界北移至深圳河,關廠在之後就被關閉。
其實馬灣最重要的文化遺產是東灣仔北考古遺址,一般知道的人就不多了。1997年古蹟辦聯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馬灣東灣仔北遺址沙堤內進行考古發掘,獲評為199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這次發掘發現了珠江三角洲地區新石器時代中晚期至青銅器時代早期的20座墓葬、居住遺跡及豐富的文化遺物,包括陶器及石器、玉質裝飾品等,距今已3,000多年前。當中最重要的是在15座墓葬內發現人類骸骨,為珠三角地區古代居民的種族來源提供了重要線索。通過研究明顯長狹的顱型結合較低闊的面及闊鼻、鏟型門齒等特徵,馬灣先民與珠江流域的居民有密切的種族關係,同時又帶有熱帶種族的一些性質。
周五刊登 筆名松花芥子,遊走滬港兩地三十年的香港人,復旦大學考古學博士,從事國際教育、青年創業、文化遺產發展顧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