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十隻手指有長短」,團隊合作的關鍵之一是成員互補長短,最近我就相當體會得到。跟我倆經常合作的D先生,同樣也是記者出身,後來因緣際會加入了公關公司工作,之後因為家事的關係,決定辭掉全職做個自由身的PR,希望可多點時間照顧家人。D因為生得相貌堂堂,從前在公關公司裡是「招財貓」,上司帶他去開會,得多客戶都被D和藹可親的甜美笑容吸引著,令公司招客變得事半功倍。可能工作順利的關係,令D覺得這可以搵easy money的行業,教他立下雄心壯志自立門戶;不過可能他過往太集中做「親善大使」的工作,很多實際操作生手得如初入行的新人,甚至有時連邏輯都有問題。前日D見了一個客戶,準備參與搞一個預算金額相當可觀的大型展覽。在D心目中,他預計可以在這個巨額預算中撈到一點油水,於是就找來我倆一起密斟,但一開頭就發現有問題:參加的來賓數目、會議場地的級數、所需的表演項目演出人數……等等,D統統都不清楚,「我好放心呀,個客話搵人佢自己負責。」喂,先生,正如飲茶book位一樣,你幾多人就要搞幾大張枱,有可能會fully booked,要去過第二間搵位!如是者我們就花了兩三個鐘,為D設計好所有要向客戶詢問的題目,辛苦過教仔!不過,飛女說得到位:「只有佢呢類人天不怕地不怕,先至搵到多客,大家將就一吓啦!」沒錯,睇錢份上就啟動我們的「教子模式」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