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談起香港房屋問題,除了防止地產商對土地囤積居奇,各界一向不遺餘力,例如政府改變市民對公民居住權的基本權利、所謂的自由市場消滅用家對擁有自主居所的期望之外,當然還有很多室內設計想盡辦法為你的單位比較似一個家,將蚊型單位如何變得比較五臟俱全等等。
上星期灣仔會展,由香港香港貿易發展局舉辦了首屆DesignInspire創意設計博覽,當中副總裁葉澤恩在開幕時說了一番話相當發人深省,佢話設計係應以人為本,以改善生活為目標,共塑更美好嘅社會。整個博覽裡面全場主耀眼的展品莫過於建築師羅發禮所創作的作品,他提出以平衡100-150平方呎的水管住宅為概念,希望為市民解決住屋需要,這個「家」除了成本低廉之外,亦設流動性,想「搬」去邊都得,而他覺得150平方呎對於二人家庭來說已非常足夠,想法相當前衛。
關於居住面積,在不同國家都有制定最低標準,例如睡房的人均面積,在美國不能低於69平方呎,即使鄰近的亞洲國家例如日本及韓國等,都分別不能低於53及59平方呎等等,而家講緊嘅只係一人睡房的最低標準。而居住單位方面,最低人均面積,美國為150平方呎,韓國為140平方呎,而日本則為260平方呎。當然民間亦有一些對最低居住面積的計算方法,例如將家人歲數總和乘1.1平方米,例如二人家庭,夫妻各28歲,其最低的居住面積約為600呎。
明明貿發局的副總裁葉澤恩所說,設計應以人為本,以改善生活為目標。但這個所謂的水管住宅創作概念若套用副總裁的說法根本不能稱為好設計,就連設計最低的標準都達不到,為何這作品在忽視設計的基本目的底下,為何仍能在博覽裡展出?因為香港政府都認同香港人是應該住在水管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