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我想為家中添置一個咕𠱸,以前的我可能只會在乎價格、質素、我的貓喜不喜歡,但現在,我開始會考慮它是否環保、它的品牌形象,和他的生產過程是否符合道德原則,如果選錯了,隨時會被身邊的人「勸告」,說我助紂為虐。在今日的社會,消費似乎不再只是簡單的需求與供應,而是要肩負著某種「使命」。
記得在數年前,社交媒體曾經有各式各樣的抵制或鼓勵購買的倡議,以透過改變消費來支持某個政治立場,或者道德原則,讓這種使命式消費植根在大眾心中。直到近年,這種風氣開始萌芽,並蔓延至企業之間,不少企業逐漸順應這種消費文化,開始著重社會企業責任以及創造共享價值,例如有數碼營銷幫助老師傅利用社交媒體傳承傳統手藝;又有餐廳會在休息時,將廚房借給基層的家庭主婦來製作食物賺取收入,務求創造更大的社會效益。
除了傳統企業,近年亦不少社企冒起,透過服務/聘請不同弱勢社群,和運用社會的剩餘資源,來創造多贏的營商模式,並藉著這種社會風氣,打造成一個品牌,透過不同的活動、傳媒報道來號召消費者支持光顧社企,例如即將在會展舉行的幾個大型展覽,包括樂齡科技展、社企民間高峰會和社創基金的項目展覽等,就即將掀起一股社企風潮。
作為一個消費者,我也不反對推廣這種消費理念,畢竟,若果只要從社企用差不多的價格買一個咕𠱸,就可以讓未婚媽媽獲得工作機會、讓退休女工賺取額外收入,而又可以令一些即將要丟棄的物料得以循環再用,避免浪費,形成多贏局面,創造更大的效益,何樂而不為呢?
但大家仍是消費者,總是十分實際,性價比非常重要,不可對社企懷大愛,畢竟是消費,不是慈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