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教授傅高義逝世,他是著作等身的中國通及日本通,2011年的《鄧小平時代》以及1979年的《日本第一》,是人們談論較多的兩部書。說起來,傅高義研究中國及日本的學術旅程,首先啟步是日本研究,那是1958年開始的事;學習中文則介乎1961年至1964年。
傅高義1958年至1960年在日本學日語及進行田野調查,除了平日上課,他與妻子差不多每星期訪問六個日本家庭一次,並與當中一些家庭保持聯繫,友誼跨越三代人。1963年,他寫成《日本的新中產階級》(Japan’s New Middle Class),勾勒日本戰後社會變革,新一代受薪一族(salary man)冒現,中產階級成為社會主流,更是日本超穩定結構裏的中流砥柱。
1979年,《日本第一》面世,轟動美日兩國。《朝日新聞》指出,該書寫出日本戰後經濟成長的原因,巨大地影響美國對日本的觀感。《日本時報》專欄作家科爾去年撰文談到該書出版四十周年,「四十年前發生的兩件事情,永遠改變全球對日本的看法:新力推出Walkman,以及哈佛教授傅高義的《日本第一》」,「細小而資源匱乏的日本,八十年代成為一股難以阻擋的強勁經濟勢頭」。
八十年代中,日本簽署《廣場協議》,日圓大幅升值。八十年代末,最震動美國的新聞,是日本財團三菱買下紐約洛克菲勒中心控制權。然而很快就是經濟泡沫爆破,日本進入低迷的三十年,至今未消。2000年,傅高義寫了《日本還是第一嗎?》,除了回顧日本戰後成長之路,並指日本必須進行由頂至踵全面改革,創造一個適合創意的氛圍。
傅高義是哈佛大學社會學博士,不少人對他的日本社會研究給予極高評價,尤其是《日本的新中產階級》,被視為傅高義的日本研究三部曲的第一部曲,先於《日本第一》及《日本還是第一嗎?》。在接着而來的聖誕和新年假期,待在家中之際,有時間的話不妨閱讀這三部書,對於戰後日本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的了解,可能有另一種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