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房地產市場爆雷,民企開發商資不抵債,無法如常運作,既造成金融市場的動盪,又拖累了實體經濟,發展下去,可能造成通貨收縮,後果可以十分嚴重。
因此,社會上不斷有呼聲,希望政府可以出手「救市」。而政府方面,雖然認為問題的確嚴重,但推出的「救市」措施卻只是杯水車薪,效果並不明顯。
其中最為市場不理解的,是為何至今仍堅持限購措施,不肯全面放寬。
限購措施的出現,目的在於遏抑市場上過度熾熱的投資需求。具體的做法是要求在當地有戶籍的人才可以買樓,而且只能買一套。沒有戶籍的人,就得證明已在當地工作了一段時間(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要求),才可以買樓。
在樓價飛漲,本地人也買不到樓的時候,政府推出限購措施是不難理解的。問題是市場的環境已變,原先的需求熾熱已演變成需求不足,庫存過多。這才導致開發商之前投入的資金被困死,不得不賤賣資產,以維持公司的運作。
當務之急,是引入更多資金,以消化市場上積累過多的住房供應。這樣,房地產商之前投入的資金才有機會釋放出來,經濟活動才可以恢復正常。
在現時這種緊急情況下,只要有人肯買,就不必再管他有沒有戶籍,是否買第一套房,還是已擁有多套房,亦一樣不加限制,歡迎入市。
有人或許會說,這豈不是有違「房住不炒」的基本原則,可能之後會被追究責任。各級官員都可能不敢以身犯險。
其實,若是要追究責任的話,首先是那些當初把土地推出市場的始作俑者。他們賣地的時候,就更有責任想清楚,市場上是否仍有這麼多首置性的住房需求。如果市場上早已空置過度,就沒有理由再去增加土地供應。因為,在這種情況下,新建造出來的房子是注定找不到合資格買家來買樓的。
現實是這種情況不是今天才出現。如果十年前,政府已經逐步收緊土地供應,以「房住不炒」原則來衡量每年的土地供應量,那今天的房地產危機就可以避免。
然而,政府卻沒有在土地供應的源頭上設限,而是本末倒置地去限制買家入市,要他們符合這樣或那樣的資格才可以買樓。這才導致今天房地產市場的危機。
若非政府無節制地賣地,地產商根本沒有機會作過多的投資。地產商缺乏開發項目,就沒法向銀行作那麼多貸款,社會就不會有那麼多資金被困。現在情況卻是:地產商、銀行、建築商、材料商,以及大量相關的服務供應商都已經把資金投進去了,政府卻以「房住不炒」為由不許買家入市,這才導致大量資金被困,沒法套現。
在市場熾熱的時候,推出限購措施,大家可以理解;但今天市場已經冰封,沒有理由仍不撤限購措施!何必要這樣去自殘自己的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