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中史科課程修訂展開第二階段諮詢,負責修訂的專責委員會向傳媒介紹課程大綱時接連失言。委員會主席梁元生被記者問到六七暴動為何不在大綱內時,竟然反唇相譏:「六七年嘅時候你喺度邊?六七年我哋係親身經歷過嘅。」就當一個歷史學者不諳應對傳媒吧!卻連教育局副秘書長康陳翠華,也以「雞毛蒜皮」來形容六七暴動和六四事件。
堂堂一位歷史學教授,梁院長當然絕不是以經歷過六七暴動而自詡「你睇下我幾威」。他指的應該是仍然有不少在世的人見證過六七,如果現在就寫成歷史列入課程,就會很大程度憑這班經歷者的回憶來寫,做法並不標準——這看法很大程度反映了他那比較舊式的歷史觀:最好等經歷過的人通通死光後,我們才靠文字、相片、影片等間接材料,去撰寫歷史。
《史記》你也讀過一點吧?司馬遷經常寫下一些要躲在床下底 / 枱底才能偷聽到的史事,例如《淮陰侯列傳》裡韓信撤走所有下人、單獨煽動陳豨造反的對話,毫無疑問是太史公杜撰的——這是迫不得已的,因為「韓信在生時你司馬遷喺邊度?」——但在列傳的最後,太史公也說自己曾到訪淮陰,向故老打聽韓信生前的為人、點滴,才敢下筆。
現在比古代更具備的優勢,是資料極多、極多經歷過的人仍然在世,同一件事件,可以從更多角度去撰寫,令歷史更顯立體。
六七、六四是否雞毛蒜皮,歷史自有公論;問題是,你首先要把它們列入歷史,而不是拖下拖下,等經歷過的人都老去後,事件就像沒發生過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