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有不少新聞報道,說深水埗、土瓜灣、灣仔等多區,皆出現大批自助洗衣店,成了區內的一個新穎的 「怪現象」;原來大部分顧客都是附近劏房住戶,由於家裡空間太小,無法晾曬衣物,街頭的「共享洗衣機」就成了他們每星期的必到之處,除了洗衣服,還可離開狹隘的環境,出來「透透氣」。數天前更有文章指出,有人推出社區共享Locker,讓人送洗滌衣服,飯盒和老火湯,讓住劏房的打工仔回家前領取,配套齊全。

在香港生活節奏愈來愈急速,工作時間長,而居住空間卻變小的情况下,這種「共享主義」不但可以善用社會資源,更有扶貧效用。
其實,數十年前美國就已經發展出「食物共享」的理念,成立食物銀行,收集一些超市、餐廳或食品製造商的剩餘食品,再派發給有需要人士,其後更發展出覆蓋多個州份的大型食物援助網絡;而在德國亦有類似的食物分享模式,德國民間組織Foodsharing在全國設立了過百個「共享冰箱」,讓人們可以將多餘的食物拿出來跟陌生人分享。在香港,我們不單出現了社區冰箱,亦有大型食物援助組織FOOD-CO,透過建立手機應用程式,幫助配對食物捐贈者、食物銀行和物流供應商,令食物援助服務更有效率,吸引了更多機構、公司將剩餘食物捐出,幫助低收入人士解決溫飽問題,亦減少資源浪費。
除了食物銀行,香港已推出房屋共享計劃、「共享廚房」、「共享工作室」等等,反映出社會援助已經不再單單停留在「施與受」的單向模式,而是透過扮演協調者的角色,將社會資源更佳更有效率的分配,達至雙贏局面。
看來在「共產主義」之後,這種新興的「共享主義」更適合用作解決社會資源分配問題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