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近年大力推動過渡性房屋的發展,為正輪候公屋或有迫切住屋需要的家庭提供適切居所,已入伙的項目包括元朗的「雙魚薈」及「七星薈」。能夠「上樓」固然期待,但居民亦會面對一些適應問題,因此路德會開展「安.康.樂雙薈」計劃(註),與這批社區新客同行。
退休夫婦關生關太是首批遷入「雙魚薈」的居民,回想最初由市區搬到「新界大西北」,他倆表示有點無助:「以前劏房雖然環境差,但位置便利、鄰里互相認識、周邊的配套應有盡有。相反,剛搬來時人生路不熟,買日用品及睇醫生都不知去哪裡,又不清楚如何尋求協助……」到入伙簡介會認識計劃,他們發現原來情況並不是想像那麼糟,有很多資源默默支援一班新居民。「計劃有不同活動,包括社區導賞團、運動班、手工藝班、節慶聚會等,認識新社區及街坊後,倍感安心。」
關生關太體會到社區網絡的重要,因此安頓新生活後,成為計劃義工,不時探訪居民、協助籌辦居民活動等。他們最享受「雙魚大使」導賞員的工作,笑言就像同時兼任兩份工——地產經紀及輔導員。「帶著新入伙的居民睇樓,介紹單位及周邊設施;同時了解他們的需要,分享過來人經驗之餘,亦為他們轉介所需的服務或資源。」雖然這兩份工均沒有薪水,但他們均異口同聲表示滿足:「我們因此結識了很多新街坊,大家不時在社區客廳聚聚或相約外出,豐富退休生活。」
計劃社工陳姑娘表示,有見新遷入過渡性房屋的住戶來自五湖四海,互不相識。計劃舉辦不同的活動凝聚居民,促進他們互相交流,同時推動當中一些熱心的居民成為義工,協助搭建鄰里支援網絡。計劃推行半年以來,居民的互助網絡已見雛形:「不少街坊均自發參與,例如曾擔任理髮師的街坊為長者義剪、男士協助新街坊搬運家具、女士為街坊縫補衣物等,大家各展所長,共築安樂窩。」Ada表示,雖然過渡性房屋的居民只是過客,但她希望這些互助互信的種子能在居民心中萌芽,將來帶到新社區繼續滋長,落地生根。
註:「安.康.樂雙薈」由社區投資共享基金資助,由香港路德會社會服務處 路德會過渡性社會房屋項目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