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情勢發展至今,距離全面撕裂只差半步。政府及民眾處於對立,這一死結如何解開,意見紛紜,有說是林鄭月娥下台,有說是重組政府與行政會議。這些做法,說不定最終便是如此,但能否即時實現確是成疑,況且亦不是特區政府可以全面作主。能夠即時在特區管治範圍內實現的,是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
時至今日,在香港擁有大家服膺其公信力的屈指可數。民眾不相信林鄭月娥和特區政府,對監警會能否做到人們期待的深入調查也有存疑。此時拿得出來並能讓人信服的,除了由大法官或退休大法官主持的獨立調查委員會,恐怕可以考慮的選擇已經不多。在這個已然失去互信的城巿,這是用來治傷療病的一帖良劑。
獨立調查委員會的目標,不但是警民衝突,更是應該就22年來香港最深重的政治和社會危機,進行一次身體檢查式的通透檢視。或者有人會問,這有需要嗎?答案是:這是必須的。原因很簡單,特區成立22年,當中過程出現的政治和社會矛盾多不勝數,這條「一國兩制」的路走得如何,該是時候全面檢視,為以後的道路闡明走向。說得更形象化一些:人要做體檢,「年年驗身,令你放心」大家耳熟能詳;汽車開了一段時間,車主知道要送到車房請師傅看看火咀油隔要不要換,這樣,人和汽車才可以更健康。如此簡單道理,為何特區不能在《逃犯條例》修訂後做一次自身體檢?
對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持反對意見的人士,有稱擔心「不夠公正」云云。如此說法,未免不明獨立調查委員會的作用。止血急救固然是獨立調查其中之一目標,最緊要是從中汲取教訓,讓特區政府未來在管治和政策的推動和執行有所提升,不會重演像這次修例的突然其來提出,結果禍延全港至今難以收科的悲劇。
每次社會矛盾或衝突背後,都有夾纏複雜的肇因。毛澤東1930年就已經說過,「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在今天香港的情景下,這句話中的「調查」兩字,大家不妨平心靜氣想一下: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才是香港在混沌時局的一條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