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早前因感染肺炎及其他問題,在瑪麗醫院留醫了3個月。出院時體重大跌了20磅,手腳均瘦得像「皮包骨」。由於3個月都是臥床,而且由於肺部容量不足,回家時無力站立、行路亦有困難。就算進行非常簡單的動作,如從坐在椅上起身亦導致氣喘如牛的現象。所以必須戴上俗稱「貓鬚」的氧氣喉去確保身體的氧分維持在最低水平之上。家中安裝了供應氧氣的裝置,又備具手提的形類以供外出時用。
我在瑪麗養病期間曾為自己訂下讓身體盡快回復正常的時間表。為此家人亦提供了步行「士的」及精美的助行器。
要讓身體回復體力,運動可謂不二法門,我當然不能作游水、跑步等運動,但我在出院後約一星期已開始到公園緩步行,但每行不到十步便須停下休息及回氣,所以輕巧及可供坐下休息的助行器大派用埸。不少人或會有疑問,今次始終是大病初癒,為甚麼不在家中多休息?我認為如在家中進行復健, 免不了給自己諸多藉口去縮短進行的時間。但外出到公園一定要全靠自己的動力去完成行程。
我通常去位於上環的中山紀念公園作緩步行。該公園幾乎全是都是平坦的草坪,為中西區海濱長廊的一部分,既可吹吹海風,呼吸新鮮空氣,沿途又有不少長椅可作休息,實是一個理想的地方。我現時出街已不用再依賴「士的」或助行器。
除了步行外,我出院後不久亦安排不少活動,包括唱歌練氣、相約朋友聚會閒談,甚至攻打「四方城」。太太笑言這是「另類治療法」,我倒沒有想太多,只是覺得若每天只留在家中,自己只會更懶,亦較易疲倦。我現時每次外出後均會覺得身體比之前有所改善。展望下一個目標便是盡快有機會可再次駕駛,當然,駕駛要講求手、腳、眼睛等多方面靈活協調,體力未完全恢復之前我不會貿然輕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