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套電影成為城中熱話,講述征服香港四大行山徑(麥理浩徑、衛奕信徑、港島徑和鳳凰徑)的人和事。很多人看後,都被參加者的艱辛和拼勁感染,豎起大拇指。我也看了這套記錄片,再與其中一些人士交流,除了欣賞參加者的汗和淚之外,我的思緒還飄到三個遙遠的地方。
其一,這四段合共三百公里的山徑,要在限時內完成,確是難事,所以有人在途中停下,但這不能算是失敗者;因為他們在「事在人為」的信念中,首先選擇了「為」,而不是「畏」。與其他望而生畏、擔心「太難」和畏而遠之的人相比,他們已是勇者。
所以,我經常拿「難」字和「人」字比較。「難」字一共十九劃,而「人」字只有兩劃,後者比前者容易書寫得多。可是,要成為一個真正的人,遠比困難更難;正所謂「雖生人世上,未得謂之人」。再從哲學和勵志的角度看,正因為有「難」,才需要「人」;人就是為了解決困難才存在的。只要這樣想,就不會感到人生太累了。
其二,一般人不會參加這類吃苦和吃力的運動,但也可以此為藍本,量力而為地設計自己的人生計劃。例如,毋須在限定的時間裡走完四徑,只要在自己能力範圍內,分日,分階段完成就行了。如果四徑難行,那就選擇自己力所能及的路程和分段方案,同樣可以努力完成。
我雖然還未全部走完四徑,但約莫計算一下,大概可在一百小時裡完成。在計算的過程中,我研究各種可行性、操作性和效率,這也是一種鍛煉。只要準備充足,策略得宜,山徑的困難就像人生的困頓,當你闖過之後,就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悅。
其三,除了四徑之外,還有第五徑,就是人生徑。這徑要走多少時候?答案是:一生。一生到了盡頭,那就走到來世吧!我在走四徑的時候,都會想到人生就是一場多棒接力賽,關鍵是走好自己的一棒,不要跌棒,然後把棒交給下一代,那就行了。
我跟這電影的導演Robin Lee只是片面之交,但有精神之繫。他勸勉香港人:千里之行,始在意志和力量!你不一定參加限時完成四徑的運動,但歡迎大家參加志和力的毅行,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