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近日從馬來西亞帶來幾本印尼文的金庸武俠小說,上網查資料,才知道五、六十年代開始,印尼已有大量香港武俠小說的翻譯本。
金庸的14部武俠小說,1958年到1970年間被譯成印尼文。包括《書劍恩仇錄》(1958)、《碧血劍》(1958)、《射鵰英雄傳》(1960)、《神鵰俠侶》(1960-62)、《倚天屠龍記》(1961-62)、《雪山飛狐》(1960)、《飛狐外傳》(1961)、《白馬嘯西風》(1963)、《天龍八部》(1963-65)、《素心劍》(1963)、《笑傲江湖》(1966)、《俠客行》(1967)、《連城訣》(1967)和《鹿鼎記》(1970)。
印尼華裔喜歡看香港武俠小說,奈何華僑子弟很多都不懂華語,幸好有一批精通印尼文和中文的華僑,先後把大量香港出版的武俠小說,包括梁羽生、金庸和古龍等人的作品翻譯成印尼文,這些小說先在報章雜誌連載,然後出版單行本。
初期的印尼文香港武俠小說,都沒有印上原作者的名字,翻譯者的姓名卻放在顯眼位置。舉例說,印尼文版的《書劍恩仇錄》與《碧血劍》在1958年發表時,印尼讀者都不知這是金庸作品,他們只知道譯者是OKT,OKT是印尼著名翻譯家黃金長(Oei Kim Tiang)的筆名。到了八十年代,金庸小說改編的香港電視劇在印尼大受歡迎,金庸大名家傳户曉,他的名字才重印在單行本上出現。
根據網上資料,戰後印尼的武俠小說翻譯家有黄金長、黄安淑、顏國梁(Gan K.L.)、王平安(O.P.A.)、忠心(Chung Sin)、S.D. Liong、郭運慶(Kwee Oen Keng)、無名玉(Bu Beng Giok)、文武(Wen Wu)、郭賢龍(Kwee Hian Liong)和曾熒球(Tian Ing Djiu)等,比較著名的是黄金長、顏國梁和曾熒球三人。友人給我的印尼文《天龍八部》,便是由顏國梁翻譯。筆者不懂印尼文,顏國梁譯得好不好,不敢置喙。印尼文武俠小說的讀者主要是土生華人,他們很多是閩南人的後代,因此翻譯所使用的譯名都是閩南音譯,例如《天龍八部》書名便譯做《Thian Liong Pat Poh》。
除了印尼之外,泰國、馬來西亞、越南等東南亞國家都有金庸小說翻譯本,加上歐美多國的翻譯本,金庸武俠小說無遠弗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