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民初選,參與市民的人數遠多於預期。香港市民對民主的訴求似乎沒有減卻。有人認為是雨傘運動令港人醒覺。但其實政府才是推波助瀾的那一個。
林鄭月娥上場一直打民生牌,就好像其他建制派在選舉一樣,希望以改善民生狀況去淡化政治分裂。但市民並不是傻的,所謂的民生議題並沒有大改善,堅尼系數和樓價一樣有升無跌;另一邊廂大白象工程不斷超支。政府更以強權手法通過一地兩檢,以官威要脅市民包容犯事的官員。導致民怨四起。
如此的社會狀況就像返回古代。與權貴鬥爭,皇帝好大喜功的情節一模一樣。唯我們身處2018年,社會早已確立法律和機制去保障市民的權利和監管當權者。香港從60年代開始實行不同的國際人權法例,但近期這些社會一直認同的準則好像一下子崩壞。
有人歸咎於中國強權對香港的影響,一直削減香港的高度自治,令香港的人權保障愈趨無形。如何令人權保障更加堅固是一大難題。人權框架是一整體,不同的人權領域互相扣連,民主和民生保障互相影響。有民生的保障,人們生活安定就能夠參與建構社會,令社會進步;有民主的體制,市民的生活需求才能得以表達。
然而,不但政府,甚至泛民,都將民主和民生分割。市民得不到全面保障,最終哪一方的政治取態都不會得到民心,雙輸局面顯而易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