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2007年第一屆香港社會企業高峰會以來,社會企業在香港遍地開花,社企總數每年有大約百份之二十的增長,至2016年6月時已達至578間。然而,儘管數目增加,社企仍然予人易虧蝕、難以收支平衡,甚至少有獲利的印象。但按豐盛社企學會之調查了解,至2016年已有近八成社企取得收支平衡,且當中有近一半能獲得盈利。
就筆者所見,大部分社企創辦人在開發社企產品或服務時,都忽略為其商品或服務合理定價,以致難「長做長有」,究其原因可歸納為以下數點:
一、誤以為顧客不願意付款購買
二、擔心一旦收費客人便不再光顧
三、誤會顧客是絕對貧窮者
四、只限象徵式收費
五、沒有先做成本分析便貿然定價
筆者認為,社創人一番好意關注購買者的負擔能力,絕對是好事。但社會普遍認為「便宜沒好貨」,即使是有好產品,沒有相應合理價格只會愈做愈蝕。
在定價前社創人必先懂得計算成本。可以做一次詳細的單位成本分析,清楚列出在整個過程中相關的開支細項(如直接和間接成本、固定成本和浮動成本)。當然更重要的是將所有相關成本(包括員工、租用設施、包裝、設計、銷售成本等)都計算在內,才能知道產品的單位成本,然後加上擬賺取的邊際利潤,才能定出價格,那才有機會賺取應得利潤。
筆者最近為一個社會組織舉辦單位成本分析工作坊,參加者都詫異原來他們在預算開支方面遺漏了這麼多細項,其中在一個案例中,其總幹事在每一次服務上都沒預算3%的間接(督導)開支和借用其他單位之跨界津貼,以致每賣出一次服務便虧蝕了50元。可見這項目由一開始營運便註定要虧蝕。經提醒後,他們每次只增加20元收費,及推出優惠,便可將原來的虧蝕,轉為百分之十的微利了!
請不用擔心人家會因收費提高而不光顧,只要你推出的是人家需要的產品、服務,加上良好質素,以及做好單位成本分析,社企也絕對能賺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