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16-05-31 06:00:00

單身與否,豈不也在《動物園》?

分享:

電影《單身動物園》的英文名是The Lobster,意思是龍蝦,何解?話說在未來的城市,所有單身男女都要被送往酒店,剛剛失婚的David(哥連法路飾) 無可選擇地拖著已變成牧羊犬的哥哥入住「單身集中營」,若經過45天的「困獸鬥」,求偶失敗,便會變成一種自選動物。David選龍蝦,因為長壽,性能力不會隨年老而退化。屆時,他至少毋須急著找伴侶吧! 電影裡的城市、酒店和森林,從追求、交往到婚姻生活,都要嚴管。城市只容許「登對」的伴侶居留,近視者不能配瞎眼,冷血要配無情,只有共通,沒有彼此配搭;酒店的單身男女,都附以跛腳、口吃、流鼻血等個人的缺陷作代號,只准穿著指定服飾,事事以成功配對為目標,找個有共通點的對象,才有望重新融入城市的「正常」生活,逃過變成動物的厄運;森林奉行獨身主義,稍為動情也會遭受意想不到的嚴懲。假裝是生存之道,欺人,也要懂自欺。看似天馬行空、極盡荒誕的劇情,實則在你我身邊天天上映。 現實中,已過適婚年齡仍然單身的男女,早被視為低人一等的異類,被貼上剩女、中女、毒男等負面標籤,找個伴上岸跟買樓上車一樣,是美滿人生的指標,是要盡早達成使命。戀愛,是發乎情的真心交往,遇到適合對象談情,或是單身過活,關乎機遇和個人選擇,何以竟淪為迎合社會僵化規範的任務?電影赤裸地暴露都市愛情的乖謬百態,以情愛為切入點,窺探社會管控意識型態的潛規則。 假如一天,在伴侶身上找不到起被奉為「匹配」的共通點,對方仍是Miss/Mr. Right 嗎?是導演藉開放式結局,留給觀眾思考的問題。

機師,由跑道走到公路,人生旅途的陪跑者,從事生命教育工作,遊走於影像與文字世界的文化研究人。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