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欄早前已多次指出,依我們公司在內地30多個城市的實際業績來觀察,中國的經濟基本上已恢復至疫情前狀態。我這樣的觀察,當時曾受到一些人的質疑。他們覺得,中國經濟所受的衝擊,可不止疫情一項,更受到美國全方位制約,既加徵關稅,又禁售芯片,還限用華為5G,以及對從中國撤資的商品予以優惠等;在這麼多的不利因素下,中國的經濟不可能毫無損傷;此之所以,香港的反對派,一再為自己的追隨者派定心丸;北京很快會受不住美國的壓力,不得不在香港問題上,順從美國的要求,不再在香港推行港版國安法。
我的觀察可能不夠全面,不過日前連惠譽發表的報告亦認為,中國經濟復甦的力度十分強勁,已基本上走出谷底,成為疫情後第一個有正增長的國家。惠譽是全球三大評級公司之一,它所作的評估,應不會太離譜。
按惠譽的估計,中國今年的經濟增長可達2.7%,而明年更可提速至7.7%,堪稱V型反彈。至於全球其他地區的經濟,平均要下跌4.4%。特朗普常自誇,在他的領導下,美國已在這場與中國的角力中大獲全勝;但全勝的結果卻是美國的GDP在第二季下降了32.9%。中美兩國的處境,究竟誰更惡劣,答案已寫在牆上。
在宏觀調控上,中國明顯比美國謹慎,沒有搞大水漫灌;降準及降息的水平遠比市場預期的低;而對資金的流向亦有嚴格的指引;相信今次量寬所產生的後遺症會比金融海嘯的那次少。不難看到,中國政府手上籌碼(金融手段)仍很多,有需要隨時可拿出來用。
相反,美國面對危機已拿不出新招數,仍是QE加QE,至不惜無限QE。中國是在有經濟增長的情況下增加貨幣供應;而美國卻是在債台高築,兼且經濟負增長的情況下增加貨幣供應。哪一種做法更可以令自己的國家有持續發展的機會,實在清楚不過!
特朗普為了在11月的大選中勝出,必須在短期裏製造繁榮假象。GDP大幅下降,唯有靠股市大幅上升來遮醜;失業嚴重,唯有增派失業救濟金;消費意欲低迷,唯有靠負利率叫有現金的人都有壓力要把錢盡早花掉。
這類做法只對特朗普連任有一時的好處,但對美國卻沒有長遠的價值,甚至會帶來很多後遺症。可是,在現有的政治體制下,這類事情正不斷在發生。美國總統的任期有限,政客只關注自己任內要面對的事情,任後會出現甚麼後遺症,政客都不予理會。結果問題必然愈積愈多。不但在債務問題上如是,在醫療問題上,在退休養老的問題上,在教育問題上,在種族問題上,以及在基建等問題上亦如是。問題都是被政客一拖再拖,至積重難返。美國帶著這麼多的包袱去與中國較量,處境實在非常危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