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16-03-01 06:00:00

基建帶動經濟

分享:

踏入2016年,由年初金融及貨幣巿場經歷的震盪,以至零售、旅遊,各行各業的經營急速放緩,已為本港經濟敲響警號,更值得大家擔憂的是立法會對基本工程撥款進行「拉布」,將會令現時經濟的狀況雪上加霜。

環顧世界,各個先進經濟體系基建投資都能在經濟面對下行壓力時發揮「逆周期」的作用,包括積極創造就業和支持經濟增長。不幸地,我們的基建投資現時卻在立法會面對「大塞車」的情況,約70項策略性基建及與民生息息相關的基本工程項目因「拉布」而受到拖延,平均延誤逾四個月,個別項目甚至達到一年多。「拉布」除了令這些項目無法早日落實讓巿民受惠外,更令我們不能維持現時基本工程項目每年超過700億元的開支,為本來已在減弱中的本地經濟增添不明朗因素。

經濟不景碰上基建投資不足的慘痛經歷,香港過去也曾經歷過。回歸後,我們先後經歷了亞洲金融風暴、科網熱爆破和沙士疫情,經濟受到重創。然而,受制於當時政府的財政狀況,基本工程開支長時間只能維持在低水平, 2005年的基本工程開支更只佔本地生產總值約2%,較90年代的6%大幅下降了近4個百分點;2003年,建造業工人失業率更一度迫近20%,當時社會經濟一片不景氣、人浮於事的狀況,相信大家仍能歷歷在目,亦不希望今天重蹈覆轍。

自2007-08年,我們開始加快推展多項大型基建工程,經濟增長亦逐漸恢復過來,建造業失業率亦由金融海嘯後高位的接近13%逐步回落至現在的3.4%。基建除了對建造行業有裨益外,對其他相關行業如物料供應、採購、物流業等在本地經濟方面都有重要貢獻。「拉布」持續,多項工程項目的撥款未能如期批出,會令基本工程開支大幅下跌,對建造業工人的生計造成打擊,下年度可能受影響的就業機會將達14,000個,其產生的漣漪效應亦將波及多個行業,對本港整體經濟只會百害而無一利。更甚者,建造業內人手已多年來面對青黃不接的問題,工程量若然「大起大落」,將進一步窒礙新人入行,令業內人手問題惡化。

adblk6

過去數年,香港經過了一段經濟平穩增長的歲月,或許有人會因而忘掉了基建投資的重要性,甚至隨意將「大白象」帽子扣在一些大型基建項目上。今天,大家只要客觀回看香港的歷史,不難察覺我們每個年代的大型基礎建設均是配合當時社會的發展和需求,由六十年代的水務工程、七八十年代的新巿鎮發展,以至九十年代的港口與新機場與及近年的「十大基建」,莫不如是。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必須時刻提升競爭力,改善基建、加強對內對外的聯繫,保持在區域內的相對優勢,這樣我們才能迎接每個經濟周期所帶來的挑戰。希望大家都能支持我們在基建方面的工作,為應對今年經濟挑戰做好準備。

發展局副局長馬紹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