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15-12-16 12:30:00

多元發展旅遊業 拒當購物城

分享:

自2003年大陸開放自由行以來,大陸旅客蜂擁而至,導致本港旅遊業發展畸形,不止日益依賴大陸客,造成客源單一化,更激化中港矛盾。旅發局日前發布本年11月的訪港旅客數據,卻出現轉機: 經一簽多行到港的深圳旅客按年跌四成,馬來西亞、新加坡、韓國、德國、法國等海外旅客有所增加,泰國客及美國客的升幅分別達到逾四成及約百分之七。這顯示香港旅遊業毋須單靠大陸客,長遠應開拓客源,發展具本地特色的旅遊業。

 

新民主同盟一直要求港府檢視香港的旅客承載力,並增撥資源到海外市場推廣,廣迎四方客。但港府多年來漠視自由行帶來的社會問題,蘇錦樑去年更曾涼薄地叫市民多等一班地鐵,堅稱市場龐大的大陸客對香港經濟甚為重要,如今面對大陸經濟放緩,才改口承認單靠大陸旅客是不健康的發展,提出要追求「重質不重量」的旅遊業,開拓客源抵償大陸旅客下跌的損失,實乃後知後覺。

 

 

至於今年四月起實施的「一周一行」,只減低了深圳居民來港的次數,未必影響整體消費,因他們仍可集中於周末來港,故措施仍未有緩解過多一簽多行旅客對社區造成的滋擾。新民主同盟認為政府必須全面取消一簽多行,並發展更多元化的旅遊模式。「零團費」旅行團有損香港聲譽,安插影子團友逼遊客購物等新手段,令人防不勝防,早前有大陸旅客拒絕購物,引起爭執及命案,正正顯出香港必須擺脫購物城的形象。

 

香港既有蘊藏豐富生態特色的郊野公園,亦有盛載歷史及風土人情的地道小店,有能力發展更多具本土特色的生態遊及文化遊,而不是只淪為大陸旅客的購物城。政府何必推出門檻高達六十萬元的美食車先導計劃,只要放眼社區,已可找出香港的吸引力,例如小販就是幾代人的集體回憶。在這些珍貴事物尚未完全失色之前,加以保留,或能利用本土特色促進新式旅遊業發展。

adblk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