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後,差不多每三名香港人便有一名65歲或以上的長者,其中又以80歲以上的長者數目增加速度最快。我常在思考,香港是不是一個讓長者安享晚年的友善社區呢?
大部分長者都希望居家安老,在自己熟悉的環境生活,有自己的圈子。其他已發展地區約有七成長期護理服務使用者於家中接受服務,但香港卻剛剛相反,住在院舍的佔七成,只有三成在家中使用社區照顧服務。
目前社署的長期護理服務中央輪候冊內,有近8,000人登記輪候各類型的資助社區照顧服務,輪候時間長達9個月。家居照顧服務不足,加上住屋環境不合適,有需要的長者惟有入住院舍。
香港長者入住院舍的比例約為6至7%,較其他國家的1至5%明顯為高,當中4%長者都是入住私營院舍,不是因為「長者有錢」,而是他們沒有選擇。香港資助院舍宿位非常不足,每年更有5,000多名長者「等到死」都未獲分配合適宿位。供應永遠追不上需求,這與香港十多年來都沒有規劃安老服務有關。
社福界爭取了十多年,現屆政府在3年前終於宣布進行「安老服務規劃方案」,由安老事務委員會負責,香港大學顧問團隊協助,現已進入最後階段諮詢。其中關鍵是訂立安老服務的規劃標準,這些標準會加入《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之內,希望滿足將來因應人口高齡化而增加的龐大服務需求。
然而,「安老服務規劃方案」只是一個起步,下屆政府還需要處理多個重要問題,才可令長者長期護理服務較完善地發展,包括修訂《安老院條例》及《規例》,因為當中的人手專業資格、人力編制要求、處所空間密度等都要求過低,不合時宜。其次,就長期護理融資問題盡快找出方案,日本推行長期護理保險,令長者得到更多保障及選擇,很值得香港參考。
同時,房屋及社區設施要相應配合,政府現時進行2030+規劃諮詢應重點研究這問題。房委會亦要研究如何因應居民需要改裝較舊的公屋單位,否則長者最後或被迫入住院舍,居家安老變成口號而已。
無論誰當特首,下屆政府都有責任為高齡化社會作好準備,為長者締造友善生活環境,善用創新科技,讓長者真正居家安老、樂在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