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19-04-15 06:00:00

完美行為的條件

分享:

今早送兩歲半兒子上學時,於小路出大路的兩輛車在爭執。首先後面車輛瘋狂響號,前面車輛慢駛繼而停在行人路口前,貌似讓路給行人,實則有意阻後方車輛前行。響號聲不絕,直到沒有路人,前車繼續慢行,雙方在小路口繼續爭持;出了大路,後車爬頭停在前面達30秒,繼而轉線離開。小兒看著問:為甚麼他們要這樣?

女兒的窩心字條。

女兒的窩心字條。

我答:「因為沒有想清楚他們做的事究竟是否符合完美行為的條件(Perfection in Action)。當你決定去做一件事前,先思考一下以下3點:不會對任何人造成任何傷害、對某些人會有點得益、起碼對自己也有得著。」和小兒分享的那3個條件,正是瑜伽大師Sri Swami Sachidanana解釋甚麼是瑜伽的答案,也道出每人應有之生活態度。

adblk6


不傷害 他得益 我得著
我家孩子分別6歲半和2歲半,有人聞得我跟仔女訴說如斯大道理,認為對牛彈琴,小孩根本不會明白;暫時應只告訴他們甚麼該做而甚麼不該做,長大後定必明白箇中原因。小孩如白紙,視乎作為家長的你我如何落墨。聽來實在瘋狂,但大女的確會用這3點來衡量事情該不該做。


自農曆新年後因進入炒散高峰期,加上小兒過去12個月晚上堅持哭鬧數次,睡眠質素降至無可再低,每早7:27送女兒上校車的承諾已不復再。奇怪的是,女兒每早拍拍我說聲早的習慣也沒有了。有朝起床後,窩心地發現字條一張在枕頭旁。女兒回家後,我要求她明早開始起床也把我喚醒,怎料她回答:「你這陣子特別累,弟弟晚晚哭鬧喚醒你。你放學來接我不也一樣?」


感動得有點想哭。誰說小孩不了解大道理,成功與否在乎教導的堅持。

擁有自己studio的瑜伽老師、打雜、秘書、會計師、稽核,嘗試用瑜伽理論融入教導兩孩的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