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作為香港跑友,大家對香港渣馬一定十分熟悉:三橋三隧的跑道,冷清的高速公路。雖然我們欄目叫「繞著世界跑」,也得要用雙腿去看一下香港的風景,特別是我已跑過名古屋、北九州、台南及泰國清邁的賽事,反而未曾跑過香港渣馬。
身為跑步作者,拿著相機跑步是一件正常不過的事。我在大學時選修土木工程,畢業那年就去了研究昂船洲大橋橋塔的結構。儘管公眾不可能上大橋幹道打氣,令賽事缺乏氣氛,但都不能打沉我對跑過兩條大橋的期待,只可惜跑青馬大橋已成為歷史。過去標榜三橋三隧的渣馬,變成了「兩橋三隧」。
直至到西隧入口之前,比賽的氣氛都比較冷清,我也跑到發呆。不過,也多謝沿途水站一直忙著倒水的義工們,個別有心義工拿著木棍敲打水樽打氣,並在指示牌上畫畫及寫上打氣的字句。
今年的西隧口有很多團體打氣,數十米的打氣人龍,當中包括不同的跑會團體、大學的打氣團。「疲倦的雙眼帶著期望」就正正是此刻的形容。進入西隧後,贊助商Nike 在西隧入面播放著搖滾音樂,我忘記了自己有多倦,就讓音樂好好的刺激一下大腦繼續跑過去。
港島餘下的幾公里,是最倦但也是最快樂的一段路。龍和道,滿滿的都是打氣的人群,包括每年都在網上號召打氣團的「馬拉松看世界」FB專頁(由本欄眾多作者組成),預備了各種各樣食物,咖啡、汽水、啤酒、紅白酒、止痛噴霧都有,還提供椅子讓累了的跑友休息兼按摩服務,不停下來吃點東西也實在對不住自己。直至怡和街,也是不乏打氣聲。
還記得當年有市民發起派柑給跑手,曾遭到工作人員阻撓,說跑手接受外來食品便被取消資格。今天再沒有工作人員,對需要援助的巿民跑者執行賽規,很多看似是理所當然和進步的事情,背後其實經過很多人的表達和批評,才可以成功爭取。
一個成功的馬拉松不該只是參賽者的事,而是需要全城市的人也湧躍參與。衷心希望,渣馬能繼續改善,例如:開放高速公路作打氣區、跑道能繞過更多有特色的建築物,而不是盲目地追求參與人數年年創新高,這才是名乎其實的「香港馬拉松」。
文:Janice
FB Page:https://www.facebook.com/marathonscenery/
(RTW由一群愛去外國跑馬拉松的作者組成,藉著跑步觀光及體驗外地風土人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