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16-10-25 11:45:00

小巿民的生存空間

分享:
須為小巿民創造生存空間

須為小巿民創造生存空間

最近世界經濟論壇公布《2016-2017全球競爭力報告》,香港競爭力下跌兩位至第九位。每年類似的報告推出,總少不免挑動市民的神經,在全球化的社會中,保持競爭力似是一項永恆的任務。

當世界都在此競賽中力爭上遊,資本急速流動,房價卻被推高,物價也被推高,國際連鎖集團取代小店舖。生活起了變化,那些不願意,或沒能力參與競賽的小市民,生存空間卻逐漸被扼殺。

這個問題是所有參與全球化競爭城市所必須面對,傳統上解決此問題的方法有兩條路徑,一就是增加市民的競爭力(例如進行培訓),讓他們能在競爭中不至被淘汰;二是由政府向落後者進行資源再分配,讓他們在不斷收窄的空間中繼續生活。簡單說,就是扶貧救弱。

adblk6

然而,一個社會如只有少數精英分享得到在競爭中勝利的成果,其他人卻缺乏生存空間,這是我們所樂見嗎?

其實,路徑不止兩條,除了增加小市民在舊有競爭空間的生存能力外(其實是殘存吧!),我們還可以跳出固有思維,進而為這些社群重新創造生存空間。

台灣、韓國、澳洲及其他一些國家早在思考這個問題,更進而採取實質行動。例如韓國面對本地農業被扼殺的問題,他們透過創立「iCOOP KOREA」,以合作社方式為本地產品重新創造了銷售平台,與此同時建立了生產者與消費者的連結。

至於台灣,不少弱勢社群難以在主流市場中租到房子,「崔媽媽基金會」則串連這些弱勢社群與愛心房東,提供可負擔的住房。在香港,近期推出的深井光屋,亦是一個好例子。

靈活變通從來是港人引以自豪的特質,如政府能因勢利導而作出調整政策,相信香港必然能發展更多元的生存空間,讓不同社群都可在其中找到位置。

(照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