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思廷書院董事會成員,筆者上周末應邀參加書院的高桌晚宴,主題演講嘉賓是國際頂尖攝影測量及遙感學專家李德仁院士。他是「202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共二人),早前獲國家主席習近平親自頒授獎章和證書。身處中大(深圳),又使筆者聯想起「大灣區人才庫」的構思。
以中大(深圳)為例,在本學年起,已招收香港DSE考生約100人入讀本科課程,並會持續擴大收生人數。自去年開始,舉行「內地名校香港『高才通』招聘巡禮」廣東站,逾三千人參加,為內地畢業生與香港僱主搭建橋樑。今年再接再厲,於本周五舉辦「廣東省2025屆普通高校畢業生系列供需見面活動深港融合人才交流專場」,預計逾30家香港企業,提供職位讓內地學生即場申請。筆者向政府爭取了多年的「留港/回港就業安排」(IANG)應涵蓋本港大學的大灣區校園畢業生,獲特首李家超在他首份《施政報告》內採納,並在上月公布的最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把這安排延期兩年。在科技應用上,中大聯同國星宇航研發的「香港青年科創號」衛星於9月24日由捷龍三號運載火箭搭載,成功發射進入太空軌道。該衛星是香港首顆由中大直接參與設計、研發及數據應用的對地監測衛星,將會聚焦探測包括香港及大灣區附近一帶的環境及地理資訊,是國際首顆人工智能(AI)大模型科學衛星,將對高解析度對地遙感觀測、資料在軌智慧處理和衛星上大模型部署等關鍵技術進行驗證,可服務於香港、大灣區乃至全球災害回應、智慧城市、碳中和、低空經濟等領域。
筆者建議即將成立的「教育科技人才委員會」宜積極討論及推動建構「大灣區人才庫」,主動聯繫大灣區內各城市,協調人才培育和發展,促進人才交流,必將有助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