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17-12-13 06:00:00

心是孤獨的獵手

分享:

因為David Fincher,我終於追番電視劇。我說的是《Mindhunter》。

或者你已經晨早睇晒。我不知道你鍾意不鍾意,但不論你鍾意定唔鍾意,都唔關我事,反正我超鍾意就是了。

David Fincher拍過的電影中,我最愛(睇了過百次的)《Zodiac》,一齣曾被誤以為《七宗罪》(以致被鬧為搵笨及悶)的懸疑片。

基本上,沒有任何動作場面,就連一個郁得快少少的鏡頭都可免則免;由頭到尾,都是對白,沒有一個稱得上是高潮的時刻;就算到最後,真兇似乎昭然若揭,但也只是淡淡然,而不像同類電影般,真兇被揪出時的刻意高調處理。

我看到的只是幾個身份職業背景都不同的平凡人,怎樣被一連串由1969年開波的兇殺案&那個一直潛伏的真兇,折騰多年,即使當中冇一個有任何生命危險,他們的人生、他們好應該用來投入在其他事情上的時間,卻如實地被這一連串明明同自己無關的兇案,殺死。

那個本來幫報紙畫插圖的男主角叫做好啲,畢竟他把自己蒐集多年的資料進行了推理,推出一個(未必人人認同的)結論,(當自己)找出了真兇,寫完了一本書。但對於這個真兇的行兇動機,他不知道。

《Mindhunter》那個任職FBI的男主角,就要去知道真兇的行兇動機。方法不是由自己推理齋諗,而是透過訪問,透過跟那些踎緊監的知名Serial Killer進行訪問。

問嚟為乜?他的解釋是:「How do we get ahead of crazy if we don’t know how crazy thinks?」——如果我們根本不了解這些癲佬諗乜,又怎樣去超越佢哋?

他希望透過這些訪問結果,側寫、歸納出一幅Serial Killer心理圖畫,並將這幅圖畫加以應用,方便日後兇案發生時,可以從屍體的處理、現場的布置、涉案者的口供,找出當中所隱含的心理投射,收窄範圍,盡快搵出真兇。

結果一償所願。他和拍檔真的根據那些心理側寫,幫手偵破了幾單OK棘手的兇案,但這種成功滋味,也開始蠶蝕著他——他變得自大,以為自己真的抓住了塵世間各種異常心理,開始以自己(根據有限數據所歸納)的主觀判斷,去審視所有人以及所衍生的人倫關係。

而他不知道自己早就被Serial Killer們的一言一語所擺布。

這是齣由第一集開始就猛講對白、Keep住講到尾的劇集,期間沒有動作沒有飛車沒有槍戰,也沒有甚麼拮眼球的刺激場面,由頭到尾,沒有明確高潮,但其實由主角坐低面對面訪問第一位Serial Killer Edmund Kemper(現實中的他被稱為「大學女生殺手」)開始,就是高潮,你正被引領到一個沒有出口的心理死蔭幽谷。

我們永遠都不能了解第三者的心理和精神狀態,頂籠只能透過第三者的說話(假設他沒有呃你的話),知道一個梗概,但這麼一個梗概,不穩定也不可靠,若試圖經由這不穩定不可靠的梗概,去建立一個足以解釋所有事的嚴密體系,注定失敗。
所以今時今日的才子和網民真的很強勁,他們不需要任何數據歸納,就可以一口咬定其他人個心諗乜。Well,佢哋應該睇得太多《溏心風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