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變蘇慧倫
原來蘇慧倫出了新專輯。
枉我還自稱是Tarcy迷。
1) 獨自在這空間孤單的等你,約了我你不知蹤影早已預期——或許你知道,但不排除你不知道,上述兩句是歌詞,《我一個人住》廣東版《我不是一個人住》的歌詞。
2) 無論是不是一個人住,一直喜愛蘇慧倫。然而喜愛這回事,不同時候,程度會有所不同。高中時喜愛蘇慧倫,是絕對瘋癲的,讓我舉一個活生生例子:當時好想好想好想擁有她那張《六月的茉莉夢》專輯,但又好窮好窮好窮,惟有每日放學,都去位於好運中心的某間唱片舖,把CD拎上手望,望到實,嘗試用長時間專注的視覺,把封套上的蘇慧倫成功轉換成記憶,記在腦海。沒錯,是成功了,但還是想把CD據為己有,以便無時無刻拎上手。
3) 幾十年後,已經有一點年歲了,日常已經太多事要煩,對蘇慧倫的喜愛,已經變得內斂,有時內斂到,那份愛好似消失了。早幾晚,開著某個音樂串流平台,在「最新專輯」那一欄,瞥見蘇慧倫新專輯,《輕重》。
4) 立即由頭到尾完整聽了一次。基於我的國語聽力奇差,基本上,是完全聽不明她唱甚麼,換言之不知道歌詞說甚麼,但沒關係,單是聽蘇慧倫的聲音便足夠了。期間去維基search,原來她對上一張專輯已是2020年《面面》,五年就這樣過去,專輯推出時疫情剛爆發。
5) 五年後,世界變。變成點?變得好定差?都不重要了,重要是蘇慧倫竟然沒有任何明顯變化——應該點都有變,但問心,完全看不出,甚至可以好大膽地說:高中時瘋癲地喜愛的那一個蘇慧倫,跟現在眼前這一個,根本一樣,完全一樣。

《六月的茉莉夢》, 1993年的專輯。
6) 對於作為完美失意中年的我,她仍然是《只要為你活一天》那個倔強女子,仍然是那個在《台北玫瑰》MV走在台北街頭的白裙女子,仍然是在台灣歌熱潮期間來港發展以太純正廣東話唱出《我不是一個人住》的女子,仍然是在《Lemon Tree》紮馬尾的女子……以上每一個她我都深深喜愛,唯獨為了配合《傻瓜》專輯形象而梳了個冬菇頭的她,比較難接受。她可以可愛,但不等於要扮得意博人喜愛。
7) 蘇慧倫曾經讓年少無知的我對台北有了一個大概(是錯誤的)認知,以為台北的女仔,都會像她一樣,有時可愛有時倔強,而長時間清純如她穿在身上的那條連身白裙。
8) 其實對於蘇慧倫,根本稱不上有甚麼深入認知,一直以來,沒有留意她的新聞,也沒有看過她太多訪問——原來我所認知的蘇慧倫,就只是我自己「所認知的蘇慧倫」,當中肯定存在太多自行幻想的成份,太少屬於她真實的部分,但問題是,怎樣才能夠認知到真實的她?
9) 原來沒有辦法。就算你熟讀你偶像所有訪問,記實對方訪問時說過的每一句話,又從不放過對方發表在社交媒體的任何一個po和限時動態,都不代表你對你偶像有符合事實的正確認知。畢竟,那些說話那些出現在po裡的好話,都有可能只是屬於表演的一部分,又或是用來建構人物設定的重要成分,於是你的認知,有可能只是他/她試圖引導你去認知的。
10) 其實不需要諗那麼多。對於蘇慧倫,只要她繼續有碟出有戲拍,生活繼續幸幸福福,而我只管努力保存有關她的記憶,有關她的美好記憶,已經足夠。她沒有變,是因為我心中的她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