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嫻情說理|悲劇再重演
「大家又有沒有想過,為何一個疑似精神失常的人,會做出如此行為?是他個人的責任?是醫療不足、社會服務不足的原因?然而,又有沒有人想過,精神病患者應該融入社會,抑或強制接受治療更好?在慘劇發生之前,相關的問題是否並不存在?若非如此,我們的社會又有沒有關心過這個問題……」
以上是2017年2月,我在本欄《加油》一文,評論一宗精神病人在港鐵自焚,導致一死三重傷的慘劇。事隔六年,看看這文章,確實令人搖頭嘆息,這麽多年來,對精神病患者以至對單親家庭的支援,好像一點也沒有改善過,甚至更差。
幾年前,我們對於精神科門診服務提出質疑「每次幾分鐘覆診時間足夠嗎?」到今天,我們提出同樣的質疑。協助病人融入社區是必須的,社會也應該給予支持,但大前提是醫療和社工的支援必須充足;如果政府支援不足,對融入社會的病患者本身亦並不公平。
兩宗慘案,五條人命,他們也是香港人,也是香港故事的一部分。我們明白政府資源是有限,但在有限的資源下,運用的先後次序要掌握得很好。對於基層、弱勢的支援,永遠都要置於首位、視之為重中之重,這樣社會才能達到最基本的平穩、管治才會更順暢。 周四刊登